你或许见过农村那些空置的老房子,如果长时间没有人住,房子会坏得特别快,有的老屋甚至不出几年就可能房倒屋塌。这似乎与我们的惯常思维有些矛盾,为什么有人住的房子寿命更长,没人住的房子反而先坏掉呢?
房屋不维护确实老化得更快。很多农村的老房子都是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的,屋顶的瓦片也常常是小青瓦之类固定不太牢靠的材料。这样的建造体系要想经久耐用,日常的维护维修至关重要。例如,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的藏族夯土民居,屋顶晒台使用黄泥铺面,每年都需要修补以确保防水和平整。土墙外表有细泥制作的抹面保护层,大约每隔十年要整体修复一次,修复时村里的乡亲们都会来帮忙。
在云南昆明的大摆衣村,传统建筑大多是土坯房或夯土房。村民们会用泥或者石灰抹面来保护土墙,再加上维护得当的小青瓦屋顶遮风避雨,土房子可以用上100年没有问题。但墙体抹面每隔几年需要维护翻新,屋顶的小青瓦如果被风雨或小动物损坏,一定要及时修补。否则一旦雨水长时间冲刷墙体,可能会危及房屋的安全。
寒冷地区的积雪也可能成为压垮房屋的因素。虽然大部分建筑都根据当地气象数据进行设计,确保能够承受积雪重量,但如果建筑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加剧,空置房屋被积雪压坏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此外,现在很多老房子通水通电了,建筑内部的水管、电路等系统设备也需要日常维护。如果长时间没有使用和检修,可能会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使房屋毁于一旦。
传统社会中,人们用心组织工匠修缮房屋,将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仪式。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营造,更是关乎归属感、尊严和荣耀的精神建构。现代社会和城市化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往充满仪式感的建筑修缮工作如今在追求效率的现代人眼里变得麻烦,花费高,吃力不讨好。逐渐空心化的村落中,房屋也随着人们的离去而快速老去。
生物也可以改变环境,许多建筑的老化是由生物引起的。如果建筑采用竹、木、动物皮毛等有机材料建造,防霉防腐非常重要。传统木构建筑中通常有火塘或炉灶,室内生火取暖产生的烟气可以保持干燥并形成一层保护层,避免构件发霉、虫蛀。如果长时间没人居住,建筑构件会更快腐朽。
白蚁的危害众所周知,如果不人为检查和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北美地区,浣熊泛滥成灾,它们入侵住宅,破坏墙壁、天花板和屋顶。人们需要时常检查住宅周围的环境,修剪树枝,密封垃圾,防止浣熊入侵。如果无法自己处理,只能花钱请专业公司驱离。
植物种子随风掉落到屋顶或墙体缝隙,生根发芽。如果没有人类清理维护,灰尘、鸟类粪便、垃圾都会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久而久之,植物根系会破坏屋顶和墙体,造成建筑损坏。有些植物虽然没有直接长在建筑上,但如果距离建筑物太近,植物的根、枝、叶都可能影响建筑。例如,日本虎杖因其强大的根系,能穿透柏油、混凝土、空心砖等材料,被称为“房屋杀手”。任何一点缝隙都能成为它的生长空间,一旦钻入,会在生长的同时将裂缝撑大,造成房屋漏水、管线破坏,甚至影响结构安全。
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建筑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城市建筑虽然使用工业化材料,稳定性耐久性大幅提升,但长时间没人居住依然会有不少问题。人的居住让房屋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一个舒适的范围内。如果长时间没人住,室内环境会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大幅度波动,导致家具、装修材料、电器设备、管道发霉、开裂、变形、脱落等问题。
美国科学作家艾伦·韦斯曼在《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中讨论了如果人类突然消失,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认为水和火会慢慢摧毁一座现代化城市。暴雨堵塞管道,洪水流入地铁、地下停车场等低洼地区,腐蚀城市的根基。柏油马路和混凝土会因为反复结冰和解冻而开裂。水分渗入后,混凝土里的钢筋会生锈膨胀,最终撑破混凝土,让建筑破碎坍塌。煤气等易燃物泄漏可能引起火灾,大火可能蔓延到成片街区。
千百年来,人类和建筑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传统社会中,建造和修葺房子是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分工统筹、协力互助,在居所的营建和维护活动中传承技艺和智慧,维系凝聚力和归属感。现在,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照顾这些人为建造的庞然大物,做一个负责任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