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四时节令,春播要过节,比如春节、清明,半收要过节,比如端午、尝新,丰收要庆祝,比如中秋、重阳。冬令要祈福,比如冬至、腊八,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又一年。


最重要也是最为熟知的“元旦”就是我们俗称的“春节”,是所有华人迄今为止认同度最高也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按照农历,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既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季和一月的开,所以这一天也叫元旦。辛亥革命后,我们采用了公历纪年法,1月1日变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变成了“春节”。旧历中从腊月二十三到元宵节,都属于新年,最隆重的“年”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到新一年的第五天,所以“大年三十”的除夕和“大年初一”的元旦最为热烈。


节前要置办各种“嚼果”,小年先祭灶,吃麻糖,要预备年糕、米饭、饺子、鱼、元宵这些有特别寓意的佳肴。除夕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年饭,因为一般是除夕日下午或晚上,所以也叫年夜饭。与平时不同,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家庭宴会,没回来的人,吃年夜饭时也要给他留一个席位,摆上碗筷,图个团圆的意头。


到了汉代,年夜饭大吃大喝的习俗就基本形成了,年夜饭上饭菜种类丰富,必得有酒有鱼,图的就是喜庆吉祥,年年有余(鱼),即使是小孩这一天也可以略尝一点酒,就是要图吃饱喝足的彩头。


先秦时一般喝椒柏酒,到汉末便渐渐被屠苏酒取代,都是加入药材可以避瘟的药酒,主要为了讨健康长寿的吉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就是这种习俗了。


有些地方还在除夕吃饺子,里面常常包有钱、糖、枣,寓意发财、甜蜜、早得贵子。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后来又叫“扁食”,因为除夕也是两年相交与“子时”,寓意“交子”,这种年夜时吃的面食才改叫为“饺子”。年夜饭一般要多做点,剩的饭根留在第二天吃,寓意“富贵有根”。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就开始互相拜年,一般要请客喝茶,留客人喝年酒,食年糕。年糕一般是糯米制成,谐音年高,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喝年酒则是拜年最重要的环节,走亲访友和团拜都要聚一聚,吃个宴席。不论贫富,在这一天家家都是欢声笑语的。


正月十五是年节的最后一天,也叫元宵节、上元节、元夕节、灯节。因为这一天是满月,因此也象征了团圆美满。元宵节在远古时代就有,本是皇室祭祀太一神的,到汉代因为祭祀是在夜里举行,总要打着火把照明,所以元宵节通常都是晚上庆祝。真正平民也庆祝元宵是从汉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