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曾说过:“将个人热爱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为国家的安全与科技进步所作的巨大贡献的真实写照。
黄旭华的女儿黄峻回忆道,小时候她对父亲的工作了解甚少。她以为父亲只是从事造船工作,习惯了他经常出差的节奏,觉得这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然而,直到1987年,她才逐渐明白父亲的工作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那一年,黄峻收到了一本《文汇月刊》,其中刊登了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讲述了父亲黄旭华的生平。文章中提到,他是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而那个“黄总设计师”便是她的父亲。对于黄峻来说,这一发现让她对父亲的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来又先后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虽然这些成就属于黄旭华,但他始终强调:“这些荣誉属于集体,而非个人。”他常常告诉家人:“不要宣传我,我的时间应该用来做科研。”而且,他始终坚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核潜艇事业所展现的精神。
战火中的梦想与追求
尽管黄旭华最终投身于核潜艇研究,但他年轻时的梦想并非如此。黄旭华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家中有多人从事医疗工作。因此,黄旭华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医生。然而,抗战爆发后,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学校纷纷关闭。为了继续学业,11岁的黄旭华和大哥徒步四天,前往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在战火不断的年代,黄旭华每天都在不断地逃避轰炸。1939年,黄旭华目睹了日本飞机轰炸渔船的惨状,这深深震撼了他,也让他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从那时起,他给自己改名“旭华”,寓意“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决心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1年,黄旭华考入广西桂林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更加系统的教育。尽管身处战火之中,他依然努力学习,并立下了为国科学救国的志向。
科学救国,投入核潜艇事业
时光进入1958年,黄旭华接到了一通神秘的电话,要求他前往北京出差。几乎没有任何事先的准备,他便匆匆离开上海。黄旭华这才知道,他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的研发工作。在那时,核潜艇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内的科技水平也非常薄弱,甚至连核潜艇的外形都无人知晓。
黄旭华回忆道:“我们当时几乎一无所有,只能从外国的报刊上收集零散的信息,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他还提到,曾经有人从国外带回来两个“华盛顿号”核潜艇的模型,黄旭华拆开这些模型,发现它们的结构和他们推测的图纸相符。“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任何尖端技术,最终都来源于常规技术的创新。”在没有计算机、缺乏资料的情况下,黄旭华和团队成员们使用算盘、磅秤和玩具模型,依靠自力更生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攻克极限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1974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首艘核潜艇终于正式下水,并命名为“长征一号”。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1988年,中国核潜艇迎来了“史诗级时刻”,他们进行了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这一试验极具风险,任何一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个关键时刻,黄旭华亲自参与了试验。尽管他已年过花甲,依然决定站在最前线,与团队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正如黄旭华所说,“工作必须细致入微,不得有半点含糊”。他不仅是技术的总设计师,也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的决策和勇气深深感染了整个团队,最终,试验成功,核潜艇成功达到极限深度。
90高龄依旧坚守岗位
即使到了90多岁,黄旭华依然保持着半日工作制,专注于核潜艇的研发。尽管视力逐渐衰退,他依然借助放大镜审阅文件,直到最后,他依然不忘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黄峻回忆,父亲一直以无比严谨的态度工作,但在生活中,他却有着可爱的一面。黄旭华爱打太极拳、养花养鱼,也喜欢探索新事物,甚至在火车上翻译英文说明书,研究新的电子产品。
在晚年的黄旭华身上,既有科学家严谨的求知精神,也有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关注国家的科技发展,并希望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贡献力量。
2019年,黄旭华与其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同观看了天安门的阅兵式,他为国家的蓬勃发展感到无比欣慰。如果他还在世,看到今年的阅兵,他一定会继续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黄旭华的一生,是坚韧与奉献的一生。他将个人的热爱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最终成为了国家的英雄、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