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化发展成为主流,但也给地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正在加剧,很多资源逐渐枯竭。从不同的数据显示,海洋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科学家发现,在过去2000多年间,我国东部的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几乎增加了一个省的大小。
这个现象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大海在退却吗?这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变化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的后果呢?
地球的自然环境经历了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变化,才有了现在的模样。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当时的陆地面积也十分有限。如今,温室效应正在加剧,地球温度逐年升高,极地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导致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
然而,在我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大海似乎在后退。这个地区的地形非常特别,因此才会有这样的变化。翻看两三千年前的地图,你会发现江苏省的面积仅相当于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今天,江苏的陆地面积比过去增加了一个省的大小。
如果这个说法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可以看看近几十年的数据。江苏省的面积在2000年是10.26万平方公里,而现在已经增加到10.72万平方公里,增加了5000平方公里,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江苏本身地势较为平坦,增地速度甚至可能比其他一些省份更为显著。
这个神奇的现象让人困惑:明明全球的海平面都在上升,为什么东部沿海的陆地反而在增加呢?这背后,黄河和长江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调查发现,江苏沿海的沙质土壤主要由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黄河源自黄土高原,流经过程中大量泥沙随水流进入海洋。由于地势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在江苏沿海地区,逐渐增加了这片土地的面积。
为了防止水患,中国历代政府几乎都在修建水渠。到了明朝弘治年间,黄河的水流顺利进入渤海,大量泥沙也随着水流进入了江苏沿海,形成了土壤的沉积,陆地逐渐增多。
长江的入海口在扬州一带,虽然长江带来的泥沙量较少,但经过上千年的沉积,也使得该地区的陆地面积有所增加。崇明岛就是长江泥沙沉积的产物之一。
然而,进入新时代后,由于气温变暖,黄河和长江的水流速度加快,许多地区开始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在江苏近海地区,有许多沙脊浮出水面,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顷,约等于两个香港的面积。该地区还存在潜水脊和中水沙脊,如果人为填平这些区域,可以增加大量的陆地面积。
江苏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增加,除了自然因素外,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加剧正是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的结果。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例如曹妃甸。通过大量泥土填平海岸线,确实能够增加陆地面积,但这种做法也会带来生态破坏的隐患。
从目前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陆地面积的增加总体上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新建的港口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新建的城镇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满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力量。由于这些新增的陆地大多是冲积平原,土质松软,一旦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加剧,这些地区很容易受到侵袭。以盐城为例,1990年时,该地区的5000多公顷耕地就被海水侵蚀过,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作物难以生长。
海水侵蚀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威胁到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赤潮现象频繁出现,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一旦破坏了某个环节,可能导致整个生态链的失衡。如今,许多海洋生物面临灭绝的风险,赤潮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并非一件好事。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然,保护海洋环境,采取措施减缓温室效应,这是保护地球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