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之前,请您轻轻点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方便讨论与分享,还能让您有更多参与感,谢谢支持!

---

如果十个年轻男女被关在一艘木筏上,在大海中漂泊101天,会发生什么?

一位墨西哥科学家为了探寻“人类暴力的根源”,发起了这样一场实验。可实验的结局,却远超所有人的预料。

故事的发起人名叫圣地亚哥·吉诺维斯,他是一位人类学家。从小他就对“人类为什么会互相残杀”产生了执念。这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他在15岁时亲历过西班牙内战,见过战争中的流血与残酷场面。但不同于许多人被创伤击垮,他长大后反而选择投身学术,专门研究暴力行为。

在当时,有一项研究表明,雄性猩猩会通过暴力手段来争夺与雌性相处的机会。圣地亚哥由此受到启发:人类是否也如此?是不是大部分冲突都源于男女关系?如果真能找到这种“暴力的源头”,或许就能解决战争,让世界更和平。

然而,他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场景。直到1972年,他所在的航班遭遇恐怖分子劫机。在其他人惊恐万分时,他却兴奋得拿出本子开始记录——在他看来,危险中人的反应才最真实。这段经历让他灵机一动:何不人为制造一个充满危险、孤立无援的环境,让人类本能显露?

于是,臭名昭著的“阿卡利木筏实验”诞生了。

圣地亚哥亲自设计了一艘长12米、宽7米的木筏,没有发动机,只能依靠洋流横渡大西洋。从西班牙到墨西哥的途中,他们必须面对海浪、飓风和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为了更容易激发矛盾,他挑选了四男六女,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年轻貌美,性格各异,宛如缩小版的世界。

木筏上几乎没有隐私:厕所是露天的,生活起居完全暴露。他还特意安排女性担任重要职位,例如让玛利亚做船长,让男性去执行杂务。他认为这样可以激起男人的不满,进而引发冲突。更夸张的是,他禁止所有人看书,以免大家“各过各的”,从而减少摩擦。

1973年5月12日,这群人正式出海。起初几天大家都很拘谨,但随着相处时间增加,逐渐熟络,氛围反而愉快轻松。圣地亚哥却着急了,他每天观察、记录,还设计问卷,刻意引导大家表达“最讨厌谁”“最想和谁约会”等问题。他希望能挑起矛盾。

一次捕鱼,他们捉到一条小鲨鱼,有人认为分食它太残忍,场面一度有些僵硬。圣地亚哥暗自兴奋,以为矛盾终于要爆发。但很快大家又和和气气地吃起晚饭,这让他十分失望。即便后来有人发生了短暂的亲密关系,也没有引发争斗,反而都把它当作无聊时的消遣。

眼看实验不按剧本发展,圣地亚哥开始用极端方式挑拨。他把问卷答案当众公布,点名谁和谁“睡过”,谁最讨厌谁,想让大家陷入混乱。没想到,船员们反而召开了“和平会议”,决定团结一致,并把圣地亚哥列为“最讨厌的人”。

从那以后,他反而成了被孤立的对象。后来,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他推入大海,但最终都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更危险的时刻出现在航行中。一次,他们遭遇飓风逼近,船长玛利亚主张停靠小岛避险,但圣地亚哥却强烈反对,还剥夺了她的职位,理由是“危险正是观察人性的最佳时机”。幸亏飓风改了方向,众人才幸免于难。还有一次,一艘巨轮差点撞上木筏,圣地亚哥吓得瘫倒在地,最后靠玛利亚沉着冷静地组织大家生火发信号,才化险为夷。

在这之后,圣地亚哥彻底失去了威信,他情绪崩溃,整天躺着,而船员们在团结合作中顺利完成了余下的航程。

101天后,这群人安全抵达墨西哥。实验的结果与圣地亚哥最初设想的完全相反:他期待的是争斗与暴力,但最终,除了他本人表现出侵略性,其他人反而建立起了紧密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讽刺的是,他原本想寻找“暴力的根源”,却成了木筏上唯一的“施暴者”。

多年后,他自己也承认:“在木筏上,唯一表现出暴力的人就是我。”因此,这场实验成了学界的笑谈。但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个实验也算“成功”了——它证明了不同背景的人,在困境中同样可以团结互助,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