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OTA-WL12 基本性质

  1. ️英文名称:DOTA-WL12(该名称由螯合剂 “DOTA” 与 PD-L1 靶向肽 “WL12” 组合构成,是科研领域对该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的标准命名,简洁明确且便于学术交流与文献检索)
  2. ️中文名称:DOTA - 程序性死亡配体 1 靶向肽 WL12;DOTA-WL12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中文名称既体现了分子组成,明确 “DOTA” 为螯合剂、“WL12” 为 PD-L1 靶向核心,又点明其作为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的属性,符合药物命名的功能性与标识性原则)
  3. ️CAS 号:目前公开的化学物质登记数据库中,暂未收录 DOTA-WL12 专属的 CAS 号。由于其属于 WL12 的衍生物,需通过偶联 DOTA 螯合剂合成,且常与不同放射性核素结合使用,化学组成随核素变化略有差异,因此暂无统一的 CAS 号,通常通过分子结构特征(DOTA 与 WL12 的偶联位点、方式)及科研文献中的分子编号进行精准识别。
  4. ️等电点(pI):现有权威研究尚未明确报道 DOTA-WL12 的精确等电点数值。从分子结构分析,其由 WL12 肽与 DOTA 螯合剂(1,4,7,10 - 四氮杂环十二烷 - 1,4,7,10 - 四乙酸)通过酰胺键偶联形成,DOTA 结构含四个羧基(-COOH),相较于 WL12(等电点推测为 6.2-7.8),酸性基团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分子整体酸性增强。结合螯合剂对多肽等电点的影响规律推测,DOTA-WL12 的等电点较 WL12 偏低,可能处于弱酸性范围(约 4.8-6.2),具体数值需通过等电聚焦电泳实验,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验证。
  5. ️分子结构特点:DOTA-WL12 是将 DOTA 螯合剂偶联于 WL12 肽特定氨基酸残基(通常为赖氨酸的 ε- 氨基或天冬氨酸 / 谷氨酸的羧基)形成的新型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其分子结构保留了 WL12 的核心优势:WL12 片段可与 PD-L1 蛋白胞外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解离常数 Kd 维持在纳摩尔级(1-10nM),确保靶向精准性;同时,引入的 DOTA 螯合剂具有 12 元氮杂环核心与四个乙酸侧链,能与多种治疗性及诊断性放射性核素(如 ¹⁷⁷Lu、⁹⁰Y、⁶⁸Ga 等)快速形成稳定的六元环螯合物(稳定常数大于 10²⁵),且在生理环境(pH7.4、37℃)下不易发生核素解离,有效避免正常组织遭受不必要的辐射损伤。此外,整个分子质量较小(约 1.5-2.2kDa),水溶性优异,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免疫原性,为体内靶向递送与诊疗应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6. ️物理化学性质:常温常压下,未结合放射性核素的 DOTA-WL12(前体药物)呈白色至类白色粉末状固体,无明显异味;在水、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等生理缓冲溶液中溶解度良好,浓度可达 3-15mg/mL,能满足放射性核素标记及体内注射给药的需求;在甲醇、二甲基亚砜(DMSO)等极性有机溶剂中可溶解,在正己烷、氯仿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极低,溶解特性与分子中大量极性基团(肽键、羧基、氨基)密切相关。DOTA-WL12 前体对光、热具有一定稳定性,在 - 20℃避光密封条件下储存,可保持 12 个月以上的化学稳定性,纯度维持在 90% 以上;但在高温(>55℃)、强光照射或极端 pH(pH<2.0 或 pH>10.0)环境中,易发生肽键水解或 DOTA 螯合环结构破坏,导致靶向活性与核素结合能力丧失,因此储存与合成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当与放射性核素(如 ¹⁷⁷Lu、⁶⁸Ga)结合后,其物理性质随核素种类略有变化,如放射性活度、半衰期等均由核素特性决定,化学稳定性则主要依赖 DOTA 与核素的螯合强度。

二、DOTA-WL12 作用机理

DOTA-WL12 作为 PD-L1 靶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作用机理围绕 “靶向结合 - 核素递送 - 双重诊疗” 的核心逻辑展开,融合了 WL12 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放射性核素的杀伤 / 显影功能,具体过程如下:

  1. ️PD-L1 靶向定位与富集: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及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细胞(调节性 T 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是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DOTA-WL12 通过 WL12 片段与 PD-L1 蛋白胞外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结合位点与 PD-1 受体的结合位点高度重叠,在实现靶向定位的同时,可竞争性抑制 PD-1/PD-L1 信号通路激活。药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快速分布至全身,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 PD-L1 高表达细胞内,实现肿瘤组织的高效富集,而在 PD-L1 低表达的正常组织中分布极少,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药物浓度比值(T/N)通常大于 10,确保靶向精准性。
  2. ️放射性核素的治疗与成像作用:DOTA 螯合剂可根据诊疗需求,与不同类型放射性核素结合,分别实现靶向治疗或成像功能:
  • ️治疗作用(以 ¹⁷⁷Lu-DOTA-WL12、⁹⁰Y-DOTA-WL12 为例):¹⁷⁷Lu(释放 β 射线,最大能量 0.497MeV,平均射程 0.23mm)与⁹⁰Y(释放 β 射线,最大能量 2.28MeV,平均射程 2.3mm)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性核素。当与 DOTA-WL12 螯合后,药物靶向富集于肿瘤组织,核素释放的 β 射线可在局部产生电离辐射,直接破坏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细胞的 DNA 双链,诱导细胞凋亡;同时,辐射能量可杀伤 PD-L1 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减少 PD-L1 总量,进一步削弱肿瘤免疫逃逸能力。此外,β 射线的短射程特性可精准作用于肿瘤局部,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黏膜)的辐射损伤,提高治疗安全性。
  • ️成像作用(以⁶⁸Ga-DOTA-WL12 为例):⁶⁸Ga 是正电子发射核素,衰变时释放正电子,正电子与周围组织中的电子发生湮灭反应,产生一对能量均为 511keV、方向相反的 γ 光子。⁶⁸Ga-DOTA-WL12 靶向富集于肿瘤组织后,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设备检测 γ 光子信号,经计算机数据重建可获得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 PD-L1 表达水平的清晰图像,分辨率达 1-2mm,能精准识别微小病灶(直径<5mm)与转移灶。成像结果不仅可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分期,还能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如筛选 PD-L1 高表达患者使用该药物)及疗效评估(通过治疗前后肿瘤组织放射性摄取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1. ️免疫调节与辐射治疗的协同作用:DOTA-WL12 的独特优势在于实现了 “免疫调节 + 辐射治疗” 的协同增效。一方面,WL12 片段阻断 PD-1/PD-L1 通路,恢复 T 细胞抗肿瘤活性,促进免疫细胞向肿瘤微环境浸润;另一方面,放射性核素的辐射作用除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释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这种协同作用可有效克服单一免疫治疗或辐射治疗的局限性(如免疫耐药、辐射剂量不足导致的疗效不佳),显著提升抗肿瘤效果。

三、DOTA-WL12 研究进展

DOTA-WL12 作为新型 PD-L1 靶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近年来在临床前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研究方向聚焦于核素标记优化、体外活性验证、动物模型疗效与安全性评估,部分成果已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具体如下:

  1. ️核素标记与稳定性研究进展
  • ️标记条件优化:研究者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⁶⁸Ga、¹⁷⁷Lu、⁹⁰Y)与 DOTA-WL12 的标记条件进行系统优化,明确最佳反应参数。例如,标记⁶⁸Ga 时,在 pH4.0-4.5、95℃加热 15 分钟条件下,标记率可达 98% 以上,比活度达 185-370MBq/mg;标记 ¹⁷⁷Lu 时,pH 调节至 5.0-5.5、室温反应 30 分钟,标记率即可超过 95%,且无需进一步纯化即可满足体内实验需求。这些优化的标记条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标准化的制备方案,确保药物批次间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 ️体内外稳定性验证:体外稳定性实验显示,⁶⁸Ga-DOTA-WL12 在 PBS 缓冲液(pH7.4)及人血清中孵育 4 小时后,放射化学纯度仍保持在 90% 以上,无明显核素脱落;¹⁷⁷Lu-DOTA-WL12 在小鼠体内的代谢研究表明,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注射后 24 小时尿液中放射性排泄量占总注射剂量的 75%±6%,粪便排泄量仅占 4%±1%,且血液中未检测到游离的 ¹⁷⁷Lu,证明其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有效避免核素脱落后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
  1. ️体外实验研究进展
  • ️PD-L1 靶向结合活性验证: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 DOTA-WL12 保留了 WL12 对 PD-L1 的高亲和力与特异性。SPR 实验结果显示,DOTA-WL12 与重组人 PD-L1 蛋白的解离常数 Kd 为 4.5nM,与 WL12(Kd=3.2nM)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 DOTA 螯合剂的偶联未影响 WL12 的靶向结合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DOTA-WL12 仅能与 PD-L1 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如 MC38 肺癌细胞、B16 黑色素瘤细胞)结合,平均荧光强度是 PD-L1 低表达细胞(HUVEC)的 8-10 倍,证明其靶向特异性优异。
  • ️辐射杀伤与免疫调节协同实验:在体外肿瘤细胞培养体系中,¹⁷⁷Lu-DOTA-WL12 对 PD-L1 高表达的 MC38 细胞表现出显著的辐射杀伤作用,当放射性活度浓度为 18.5MBq/mL 时,细胞存活率仅为 28%,而对 PD-L1 低表达的 HUVEC 细胞存活率仍保持在 85% 以上,体现出明显的靶向杀伤选择性。同时,共培养实验显示,¹⁷⁷Lu-DOTA-WL12 处理后,T 细胞分泌的 IFN-γ 浓度从 50pg/mL 升高至 350pg/mL 以上,CD8⁺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从 15% 提高至 62%,证明其可在发挥辐射杀伤作用的同时,增强免疫应答,实现协同抗肿瘤效果。
  1.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荷瘤小鼠成像效果评估:在 B16 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⁶⁸Ga-DOTA-WL12 经静脉注射后 30-60 分钟,肿瘤组织放射性摄取达到峰值,摄取量为(7.2±0.9)% ID/g,肿瘤与肌肉组织的放射性摄取比值(T/M)达 15.3±1.8,显著高于传统的 ¹⁸F-FDG(T/M=6.5±0.7);PET 成像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边界及大小,甚至能识别直径约 2mm 的肺部微小转移灶,为肿瘤早期诊断与分期提供了高灵敏度的成像手段。在 MC38 肺癌小鼠模型中,⁶⁸Ga-DOTA-WL12 成像还可动态监测肿瘤 PD-L1 表达水平的变化,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 ️抗肿瘤疗效评估:在多种荷瘤小鼠模型中,¹⁷⁷Lu-DOTA-WL12 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效果。例如,在 B16 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单次静脉注射 ¹⁷⁷Lu-DOTA-WL12(100MBq/kg)后,肿瘤生长抑制率达 82%,小鼠生存期从 21 天延长至 45 天以上;在 CT26 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分两次注射(间隔 7 天,每次 75MBq/kg)的治疗方案,可使 40% 的小鼠肿瘤完全消退,且消退后 60 天内无复发。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内 CD8⁺T 细胞浸润数量显著增加(约为对照组的 4 倍),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调节性 T 细胞、髓系抑制细胞)比例降低,证明其通过 “辐射杀伤 + 免疫调节” 协同机制发挥作用。
  • ️安全性评估: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单次注射高剂量 ¹⁷⁷Lu-DOTA-WL12(200MBq/kg,为有效治疗剂量的 2 倍)后,小鼠未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行为异常,血清中肝肾功能指标(ALT、AST、肌酐、尿素氮)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切片检查显示,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主要器官未出现病理性损伤,仅骨髓组织出现轻微的暂时性造血功能抑制,2 周后可完全恢复。长期毒性实验(连续 3 个月观察)结果显示,小鼠未出现迟发性毒性反应,也未检测到抗 DOTA-WL12 抗体,证明其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
  1. ️临床转化探索进展:目前,DOTA-WL12 的临床转化研究已逐步启动,主要聚焦于两项关键工作:一是开展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毒理学研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食蟹猴)模型中验证 ¹⁷⁷Lu-DOTA-WL12 的药代特征(如半衰期、组织分布、排泄途径)与长期安全性,为临床剂量设定提供依据;二是优化临床成像与治疗方案,探索⁶⁸Ga-DOTA-WL12 PET 成像用于患者筛选(PD-L1 表达水平检测)、¹⁷⁷Lu-DOTA-WL12 治疗剂量分层(根据肿瘤大小、转移情况调整剂量)的可行性。初步的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OTA-WL12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代谢特征与小鼠相似,且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为后续开展 Ⅰ 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申明:仅实验室科研,不适应于人体,后果自负

相关其他产品:

DOTA-LM3

DOTA-cyclo(RGDfK)

DOTA-cyclo(RGDyK)

DOTA-Exendin 4

Exendin-4

NOTA-exendin-4

DOTA-MAL-Cys39-exendin-4

NOTA-MAL-Cys39-exendin-4

DOTA-TATE

NOTA-TATE

DOTA-NOC

DOTA-TOC

LNC1007

DPI-4452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