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记者从四川科技馆获悉,由国家航天局探月及航天工程中心与四川科技馆联合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主题展览,已于本月正式来到四川,向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探月二十年辉煌历程的集中回顾,更是一场融科技、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一张“神仙级”合影天问二号探测器在深空回眸地球机械臂上的相机拍下了五星红旗与蓝色星球同框的绝美画面,这和中国人对星辰大海的深情与“嫦娥取土”“天问探火”的壮举遥相辉映。
️看点1
️真实月壤样品西南首展
️月球正背面土壤对比揭秘
1958年苏联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月球探测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前期探索研究。2003年,国防科工委(现国防科工局)提出“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自此,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航。
2026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举世瞩目。
地月相映,正背交辉。壤壤乾坤,见微知著。这次展览中,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观看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分别从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取回的真实月壤。这是西南地区首次集中呈现月球不同区域的“土壤密码”,揭开月球地质构造的神秘面纱。
️看点2
️实物+模型+降落伞
️航天迷狂喜
想见识真正的返回器? 想看看嫦娥五号是背着什么样的降落伞落回地球的?来看展!
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亲临现场!这个小块头重约325千克,大底直径约1.26米、高度约1.24米。采用大钝头球冠倒锥气动构型,继承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设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地球,堪称“太空极限操作”!你将在展览现场看到它的真品实物。和嫦娥五号返回器一同现身的,还有用高强度锦纶和芳纶材料制成的面积50平方米降落伞。
让航天迷激动的还有,嫦娥四号1:2模型。它重达3.78吨,是人类首个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2018年12月8日由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9年1月3日着陆在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还有嫦娥一号卫星、嫦娥六号探测器等高精度模型,一次让你看够嫦娥家族。
️看点3:
️VR沉浸式任务体验
️第一视角月球“探险”
展出现场,还将开启VR沉浸式任务体验,聚焦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显著成就领域,以“实景还原、沉浸亲历、深度认知”为核心定位,兼具科普教育、技术展示与精神传承的多重功能,让体验者以“第一视角”直观感受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协同攻坚”的探月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展出了《神州共月》手绘长卷图。画卷以科技为骨,山河为脉,通过探月工程相关元素以及典型地标交织布局,系统呈现全国各地在深空探测事业中的贡献与成就,描绘“举国之力”在探月工程中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探月人的“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