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冲杯咖啡,握着马克杯的手心都暖烘烘的,轻轻转一下勺子,液面立马旋出个小漩涡,浮着的糖粒“嗖”一下就被卷到杯底,这场景天天见,没人会特意停下琢磨。
可最近物理学领域的新研究却揭开了个有趣的真相:光居然也能玩这一套,不光能像咖啡旋涡那样“转圈圈”,还能拧成“麻花”往前跑,它旋转的规律竟和自然界里藏着的数学门道严丝合缝。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光到底还有多少未被熟知的“本事”,以及它与自然之美碰撞出的那些巧妙关联。
能“拐弯”的光束
打小课本里就讲“光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这一规律的直观证明,久而久之,这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常识。
但如今光学领域的专家们早已突破这一局限,想让光线弯着走,它就能像平抛运动的小球那样划出弧线,这种光束被称作“艾里光束”,想让它绕着传播,它能像螺线管般缠成圈。
这些打破常规路径的光束,有个统一的名字:结构光束。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光束的“花式走位”并非依赖特殊介质,就是在普通的自由空间里实现的,没有玻璃的折射干扰,没有磁场的外力牵引,仅凭专家对光束“初始参数”的精细调整。
科学探索最迷人的特质,正在于不断打破人们固有的“常识”:从前人们认定光只能走直线,就像默认水只能往低处流,可如今的研究证明,只要找对方法,连光这种看似“死板”的存在,都能展现出灵活的传播形态。
而且结构光束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展品”,而是逐渐走向实际应用。
比如艾里光束,如今已被应用在生物显微镜领域:观察生物组织时,难免有细胞或杂质遮挡光线,艾里光束能巧妙绕开这些障碍,直接“抵达”目标观察区域,让显微镜的成像更清晰、准确。
还有能“绕圈传播”的结构光束,在光纤通信领域也展现出潜力,传统光纤中的光线容易因“撞击”管壁产生损耗,而这种绕圈传播的光束能减少损耗,让信号传输得更远、更稳定。
聊完结构光束,就不得不提比它们更具“惊艳感”的“涡旋光束”。
涡旋光束
要理解这种光束,不妨先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拔掉浴缸塞子,水不会径直往下流,而是绕着排水口旋转,逐渐形成漩涡;天上的台风、云层的旋转,也是类似的涡旋形态。
这种“涡旋”其实是自然界的“常客”,大到台风的涡旋结构、星系的旋转形态,小到超流体、超导体中的量子运动,甚至微观世界里的粒子轨迹,都藏着涡旋的影子,在物理学语境中,这被定义为“波的固有形态特征”。
早在1989年,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库莱就提出了“光学涡旋”的概念,他推测光也能像水流那样形成涡旋,进而变成一束螺旋状的光束。
但真正让光学涡旋从理论走向实证的,是1992年荷兰莱顿大学的艾伦团队:他们成功观测到一种特殊的涡旋光束,其携带的每一个光子都具有“轨道角动量”,就像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携带的角动量那般。
更精妙的是,这种光束的螺旋相位可通过数学公式精准描述,其中的“拓扑荷”(一种量子数)还能决定螺旋的“紧密程度”,拓扑荷数值越大,螺旋缠绕得越密集。
光学涡旋的发现,藏着科学探索的典型逻辑:它并非科研人员凭空构想,而是从自然界的涡旋现象中汲取灵感,最终在光的世界里找到了“对应形态”。
而且早期研究就已发现,涡旋光束的轨道角动量具备“信息载体”的潜力:传统光通信依赖光的强弱、偏振状态传递信息,而涡旋光束的拓扑荷可呈现多种数值,相当于“拓展了信息传输的信道”,这一特性让它在量子通信领域拥有广阔前景。
光学旋转体
既然光学涡旋早已被发现,2025年4月哈佛大学团队在《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的“光学旋转体”,又有何突破之处?
简单来说,传统光学涡旋的传播形态,类似芭蕾舞者在原地旋转,无论旋转多久,其旋转节奏与方式始终不变。
而光学旋转体则更像舞者的进阶动作:一边原地旋转,一边沿着螺旋楼梯缓慢下行,它的核心特点在于,轨道角动量在传播过程中会持续变化,最终形成一条“对数螺旋”路径。
这条“对数螺旋”堪称自然界的“宠儿”:鹦鹉螺壳的剖面切开后,呈现的是标准的对数螺旋,向日葵种子的排列方式,遵循对数螺旋的分布规律,甚至飓风的云系结构、星系的旋臂形态,都是对数螺旋的具象体现。
它还与斐波那契数列存在深层关联,将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转化为矩形,再连接这些矩形的对角线,就能绘制出一条逼近对数螺旋的曲线。
哈佛团队的研究者们提到,发现光学旋转体与自然结构的相似性,是研究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亮点”。
但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来看,这种共鸣并非偶然,自然界的数学美从不孤立存在,从微观的光子到宏观的天体,都在遵循相同的底层逻辑。
更值得关注的是,哈佛团队实现光学旋转体的技术路径:他们采用“超表面技术”,核心是一片厚度仅为纳米级别的薄片,表面刻有精度极高的纳米结构,这些微小结构能精准调控光的相位、振幅与偏振状态。
在此之前,若想改变光的扭矩,往往需要依赖高强度激光与庞大的实验装置,而哈佛团队仅用一个普通的液晶显示器与低强度光束,就达成了相同效果。
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在于,它大幅降低了光学旋转体的研究门槛,更多实验室可依托现有设备跟进探索,也让这一前沿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速度加快。
在应用层面,光学旋转体在“光镊”领域的潜力尤为突出,光镊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光束的力量“夹取”微小颗粒。
这一特性让它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单细胞操作、精准给药)、纳米制造领域(如微小零件组装)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结语
说到底,光学旋转体的研究不仅让人类对光的认知多了一层维度,更揭示了科学与自然的深层“默契”,光的“花式走位”里,藏着与鹦鹉螺、向日葵相同的数学门道,最前沿的纳米技术,成了解读自然语言的“钥匙”。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人们使用着基于光学旋转体技术的设备时,再看到咖啡杯里的小漩涡,会突然意识到,当年那个毫不起眼的日常场景里,早已藏着光与自然共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