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地球上,就在我们脚下,存在着一个比外太空更加神秘、更加陌生的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太平洋,它广阔无垠,深不见底,占据了我们星球近三分之一的表面。

十六世纪的探险家麦哲伦,在历经风暴后驶入这片平静宽广的水域,将其命名为“和平之海”。

但这个名字似乎隐藏了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在这片看似平静的蓝色之下,潜藏着一个人类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令人感到恐惧的黑暗领域。

我们对它的了解,据说连5%都不到。

️丈量“太平”

太平洋的总面积非常惊人,各种统计口径得出的数据略有不同,但普遍认为其面积大约在1.65亿到1.81亿平方公里之间。

这是什么概念呢?它比地球上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还要大。你可以把整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放进去,依然绰绰有余。

它覆盖了地球约46%的水面,容纳了全球超过一半的自由水体。

其水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1亿立方公里左右 ,这个数字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很难用日常经验去想象。

除了广度,太平洋的深度同样令人敬畏。

它的平均深度接近4000米 ,这个深度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山脉的高度。而在这片深海中,还隐藏着地球表面的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

其最深处“挑战者深渊”的深度超过了11000米。

如果我们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放进这个海沟,峰顶距离海面还会有两千多米的距离。

在那样的地方,阳光永远无法企及,压力是海平面的1100多倍,相当于你的指甲盖上站着一头大象。

对于这个巨大容器里到底装着什么,我们的认知却显得极其苍白。

这就像我们虽然知道一个图书馆有多大,有多少个书架,却对书架上绝大多数书籍的内容一无所知。

️5%的已知世界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仅有5%”,这句话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听过。

实际上,“5%”这样一个量词是怎么来的,没有多少人说的清楚,可能真正的连5%都不到。

这个5%通常指的是人类通过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设备进行过高精度测绘或直接目视观测、采样的海域面积。

我们确实利用卫星技术绘制了全球100%的海底地形图,但那些图像的分辨率非常低,就像是隔着磨砂玻璃看东西,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无法知晓细节。

为什么探索如此困难?因为深海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巨大的压力足以将钢铁压扁;绝对的黑暗和接近冰点的低温,这对于设备和生命都是巨大的挑战。

每一次深潜都耗资巨大,技术要求极高,风险也很大。

我们对深海的探索,就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巨大体育场里,拿着一只手电筒寻找一根丢失的针。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空白,自然而然地滋生出一种原始的恐惧。

️深渊凝视

当我们真的鼓起勇气,将探测器送入那片黑暗时,所看到的一切不仅没有消除我们的恐惧,反而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敬畏。

近五年(2020-2025年)以来,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在太平洋深处有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发现,这些发现让我们窥见了那个“令人胆寒”的世界的一角。

在太平洋中部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Zone, CCZ),一个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的深海平原,科学家们近期的考察活动发现了超过5000个可能是全新的物种。

据估计,其中超过90%的物种是科学界前所未见的。这些生物的外形和生存方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比如,一种全身透明、形似黄瓜的生物,被称为“独角瓜”(unicumber);还有像玻璃艺术品一样精致的玻璃海绵;以及一种靠捕食从上层海洋沉降下来的“海洋雪”为生的奇特水母。

它们没有眼睛,身体呈现出各种怪异的形态,以适应高压和黑暗的环境。

除了奇异的生物,科学家们还不断发现未知的海底地貌。

2023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人们发现了一片此前从未被记录过的古老深海珊瑚礁。

这些珊瑚礁生态系统自成一派,可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孕育着独特的生命。

那种感觉,就像是生活在一栋我们自认为很熟悉的房子里,却突然发现其中还有很多我们从未打开过的房间,而每个房间里都可能藏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种未知,正是恐惧与好奇的根源。

️最后的边疆

我们对深海的探索,并非完全出于纯粹的科学好奇心。

像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这样的区域,之所以成为近年来的勘探热点,不仅因为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因为它海底的锰结核中蕴藏着丰富的钴、镍、铜等矿产资源。

这使得深海成为了人类觊觎的“最后边疆”。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商业性深海采矿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我们正站在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在我们甚至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些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之前,就要对其进行毁灭性的开采。

那些刚刚被发现,甚至还来不及被命名的未知物种,可能在转眼之间就因为采矿活动而永远消失。

我们正在冒着摧毁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世界的风险,去满足我们无尽的资源需求。

这种行为本身,比任何深海怪兽都更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幸运的是,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为代表的许多科研机构,仍在努力进行着抢救性的探索工作。

他们的每一次下潜,每一次新发现,都是在为这个沉默的世界发声,都必须在探索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审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