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留下一张纸条,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然后神秘失踪了。
彭加木失踪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但经过多日搜寻,依然没有任何线索。此事迅速成为当时的热门新闻,各种关于彭加木失踪的猜测纷纷传出。
那么,彭加木到底去了哪里?
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随着河流改道和水量减少,湖面逐渐干涸,现已基本消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丁曾称这里为“可怕的死亡之海”。但也有一种说法流传:许多人来过这里后再也没能走出,留下的是白骨与无解的谜团;而也有许多人离开后,心中却无法抹去对这里的迷恋与向往。
彭加木,作为一位对科学充满热爱的人,似乎天生与罗布泊有着某种不解的缘分。
他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商人家庭,1925年出生。23岁时,他毕业于中央大学,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他决定前往新疆工作,参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建设,并最终成为副院长。
在新疆,彭加木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并借此发现了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他最努力的时候给他考验。在新疆工作不久后,他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纵膈肿瘤。医生告诉他,他最多只能活两年。但彭加木以坚强的毅力逆袭,在接受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1959年秋,彭加木首次带队进入罗布泊考察,发现了富含氯化钾的矿物,证明了该地区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此后,他对罗布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频繁前往考察。
1979年,彭加木再次踏上罗布泊的土地。1980年5月,彭加木再次带领队员进入罗布泊,目标是完成由北向南横穿整个湖盆的考察。尽管湖面已经消失,地面全是灰白色的盐碱壳,但彭加木和队员们仍在严酷的环境下坚持考察,最终成功完成任务,增加了对未来工作的信心。
几天后,考察队在米兰农场休息后决定继续向东行进,考察疏勒河的故道。6月11日,考察队重新进入罗布泊地区。然而,宿营的第一晚,他们就遭遇了暴风天气,队员们艰难地扎下帐篷,依然坚持进行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感到极度疲惫,6月16日,他们发现仅剩的200公斤水和150公斤油无法支撑继续考察,于是决定在附近寻找水源。彭加木坚信根据地图,附近应该有水井,但多次搜索后依然没有找到。夜晚,他们通过电台向外求救,请求紧急补给。
第二天,虽然得到军方的支援承诺,彭加木依然不愿依赖空投,决定亲自去寻找水源。他独自一人走向沙漠,队员们直到中午才发现他失踪了。在一张彭加木留下的纸条上,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这让队员们十分担忧,因为彭加木当时年近六十,而且曾患过重病。
大家开始分头寻找彭加木的踪迹。最终,他们发现了彭加木的足迹,指向了疏勒河的故道。根据留下的椰子奶糖包装纸和脚印,他们确认彭加木曾到过那里,但随着脚印的消失,彭加木的踪迹彻底消失了。
6月18日,考察队向外报送电报,确认彭加木失踪。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动用了多架飞机、车辆和搜救队。然而,尽管搜救活动持续了数周,最终都没有找到彭加木的任何线索。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关于彭加木失踪的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有些人猜测他可能被外部势力暗害,也有说法认为他因中暑或其他原因遇难。但最广泛的猜测是他被沙土掩埋。
中国核试验基地的气象专家戴维孝检查了当时的气候数据,认为彭加木不可能被大风吹走,因为在他失踪的前后几天,这一带并没有大风。
随后,地质工程师王春雷提出了另一种推测:彭加木可能在寻找水源时跌入盐穴,被里面的盐层掩埋;或者他采取了在沙漠中常见的避暑方式,躺在浅槽中导致脱水死亡。
这些推测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始终缺乏确凿证据。更有一些人提出彭加木可能被外星飞碟劫走了,虽然这一说法显得十分离奇,但也无法排除所有可能。
至今,彭加木的失踪依然是一个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罗布泊地区竖立了一座纪念碑,刻着彭加木的名字和失踪日期。1981年,上海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时至今日,彭加木的失踪仍无解,关于他的谜团也许有一天会被揭开,或许这一谜团将永远无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