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谢晋导演执导了一部名为《高山下的花环》的电影,讲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电影中的主角梁三喜,灵感来源于王发坤烈士,这位英勇牺牲的士兵在战斗中为国家付出了生命。
王发坤来自贵州威宁县,家境贫困。从小,他便听村里的长辈们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心中种下了当兵的梦想。1968年,年仅22岁的王发坤如愿入伍,在离家之前,他在家门口栽了一棵梨花树。这棵树不仅是他对家乡的留念,也是送给未婚妻李金花的承诺。他曾说:“如果你想我,就来看这棵树。”李金花含泪点头答应。
进入部队后,王发坤展现了出色的能力,成为了副连长。他的努力和坚持让他在军旅生涯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他也如约履行了当年的承诺,趁着探亲假,他和李金花结了婚。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儿子。为了让丈夫可以专心工作,李金花承担起了家务、农活,照顾两个孩子和婆婆。虽然辛苦,李金花从未有过怨言,她深爱丈夫,常常期盼着有一天能一家人团聚,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1978年,军队收到转业指令,王发坤准备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开始新生活。李金花收到这个消息时无比高兴,期待丈夫早日回家。然而,事与愿违,紧张的局势突然爆发,部队进入备战状态,王发坤的领导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决定让他继续留在部队。王发坤毅然放弃了转业的机会,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踏上了前往战场的路。但为了不让李金花担心,他没有告诉妻子自己即将上前线的消息。
1979年2月17日,王发坤所在的部队接到进攻周登251高地的命令,敌人疯狂开火,我军损失惨重。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王发坤受伤,但他依然坚持指挥队伍撤退到安全地带。在混战中,一枚炮弹朝他们飞来。王发坤毫不犹豫地推开了身边的新兵罗顺良,自己却被炮弹击中,不幸牺牲,永远地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李金花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时,她正在田里干活。村民告诉她家里来了两位穿军装的军人,李金花以为丈夫终于回来了,然而,带来的却是王发坤的烈士证书和800元的抚恤金。那一刻,李金花的世界瞬间崩塌。送走军人后,她整整哭了一夜。几天后,李金花又收到了丈夫生前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一封信和一件军大衣。信中,王发坤说道:“如果我牺牲了,你可以再嫁。我生前向乡亲借了3000元钱,债务一定要还清,人走了,债不能赖。”李金花收起信后又哭了好几天。
尽管心如刀割,李金花依然决定承担起丈夫未完成的责任。她用800元抚恤金偿还了部分债务,并对其他债主承诺:“王发坤虽然不在了,但我一定会把债务还清。”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既要照顾家庭,又要继续还债。许多人劝她再嫁,但她坚决拒绝,她发誓这一生只会是王发坤的妻子。
经过多年的坚持,李金花终于在1990年偿还完所有债务,她对丈夫说:“我没有让你失望,债务都还清了。”此外,她也将两个儿子抚养长大,并悉心照料婆婆,尽量满足丈夫生前的所有遗愿。
然而,李金花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由于家里住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她一直不知道丈夫的埋葬地点,带着孩子去扫墓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直到2007年,李金花已54岁,因劳累过度,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早已花白。她经常叹息:“什么时候才能去看望你们的爸爸?”她也让儿子们尽量打听丈夫的墓地信息。
终于,一封来自王发坤生前战友的信找到了李金花。信中告诉她,王发坤被安葬在云南屏边的烈士陵园。虽然贵州到云南路途遥远,李金花家庭贫困,凑不够路费,但她依然决定去祭拜丈夫。为了筹集路费,她让儿子贷款2000元。带着这笔钱,李金花和两个儿子踏上了前往云南的旅程。
长途跋涉后,李金花终于站在了丈夫的墓碑前。她看着墓碑上丈夫的照片,顿时泪如泉涌。那天,她哭了两个多小时,将28年来的辛酸、委屈与思念尽情释放。两个儿子也跟着一起泪流满面。
这次墓地探访后,李金花的事迹被媒体报道,许多人了解了这位坚强的烈士遗孀的生活。她依然住在简陋的老房子里,日子过得很艰难。许多好心人开始为她捐款。2011年,当地政府为她修建了一栋两层小楼,家里的条件有所改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丈夫的英雄事迹,李金花在新房里专门辟出一间房,设立了“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展示丈夫从入伍到牺牲的所有遗物。每当有访客来参观,她都会讲述丈夫的故事,传播爱国精神。
同时,李金花还被邀请到各地的学校和社区演讲,讲述丈夫的英雄事迹,以此加大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她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丈夫已经牺牲,我也想为祖国尽一份力!”
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李金花支持孙子参军,走上他爷爷未走完的路。看到孙子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李金花热泪盈眶。王发坤一家无疑是红色家庭的典范,相信孙子必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而王发坤如果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在这里,让我们向王发坤烈士致敬,也向李金花这位坚韧、无怨无悔的军嫂致敬。他们为祖国、为家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