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演示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而2025年则被广泛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以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席卷全球科技界与工业界。

市场的狂热情绪显而易见,宇树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公司,其冲刺上市的消息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相关概念股纷纷大涨,其中首开股份12个交易日涨超206%。

但与此同时,一个冷静的声音也随之而来:眼下的人形机器人还“很弱”。这种“弱”体现在诸多方面:其灵巧手的精细操作能力尚不及幼童,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下的自主决策能力仍十分有限,续航与负载能力距离理想中的“通用”目标还有漫漫长路。然而,资本的逻辑往往着眼于未来。

从宇树科技到被誉为王兴兴对手的Figure,后者凭借与OpenAI、宝马等巨头的合作,估值一度被推高至惊人的2700亿量级,这并非是对其当下产品成熟度的定价,而是对其所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物理化身”这一终极愿景的期权。

过去的机器人更多是“自动化设备”,针对特定场景进行精密编程,而今天的人形机器人,其“灵魂”正逐渐被人工智能所重塑。当AI拥有了理解自然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甚至初步规划的能力时,将其“注入”一个类人的躯体,便催生了革命性的可能性。

而在这个“50万亿市场”的竞赛中,中美两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与路径。美国阵营以Figure、特斯拉的Optimus为代表,特斯拉将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规模化制造能力、电池管理技术和视觉感知系统无缝嫁接至Optimus的研发中,形成了独特的协同优势。

中国阵营则以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企业为先锋,展现出一种敏捷的工程师风格。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运动控制、成本控制与快速迭代方面拥有深厚积累。

此外,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如关节模组、减速器、传感器)提供了可能性和成本优势,这使得“快速试错、快速改进、快速降低成本”成为中国玩家的一张王牌。

除了这些机器人新秀,小米、小鹏、广汽等众多国内车企也都纷纷扎堆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从商业逻辑看,智能电动汽车本身就是“轮式机器人”,其在感知(激光雷达、摄像头)、决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执行(电控系统)三大系统上与人形机器人有着极高的技术同源性。

人形机器人从“很弱”到“强大”的进程,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浪潮已至,无人愿意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