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AIDC机房参考设计白皮书
报告共计:15页
AI浪潮下的数据中心变革:AIDC机房如何破解高密算力难题?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AI业务负载已成为数据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满足爆发式增长的算力需求,智算设备正加速向高密化、液冷化、集群化方向演进,这一趋势给机房物理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快速部署带来了颠覆性挑战,也推动着传统数据中心向智算数据中心(AIDC)转型。近日,华为发布的《2025年AIDC机房参考设计白皮书》,从技术趋势、核心挑战、设计思路到生态建设,全面解读了未来AIDC机房的发展方向,为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算力需求爆发驱动设备升级,三大趋势重塑AIDC
当前,AI模型正朝着超大规模、多模态融合的方向快速迭代。从GPT-1到GPT-5,模型参数量从1.17亿飙升至数万亿,结构也从稠密LLM模型向MoE稀疏化模型及多模态模型演进。与此同时,AI技术在自动驾驶、金融风控、医疗诊断、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推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为支撑这种爆发式需求,AI算力设备呈现出三大明确发展趋势。高密化方面,AI芯片的算力密度与功率密度持续提升,整机柜功耗快速增长,白皮书预测,到2028年单机柜功耗将突破300kW,较当前50kW水平实现6倍跨越。液冷化成为必然选择,传统风冷已无法满足高密机柜散热需求,液冷凭借更高的散热效率和系统能效,逐渐成为主流部署模式。集群化则是应对大模型训练的关键,通过Scale-Up大带宽、低时延总线互联,超节点规模从单机8卡扩展到数千卡,大幅降低分布式并行算法的通信开销,提升模型训练与推理性能。
四大设计挑战凸显,建设周期成业务关键瓶颈
算力设备的变革,让AIDC机房在规划设计环节面临多重考验。散热系统首当其冲,随着单柜功率从50kW增至300kW,机柜液冷占比将从70%提升至90%以上,风液散热能力需具备高度弹性;同时液冷流量、流阻的非线性增长,对CDU、二次侧管路选型提出更高要求,而单柜风冷功耗从10kW增至20kW,也让现有风冷末端难以应对。
供配电系统同样承压,单个超节点供电需求将演进至1-10MW,单集群则达数百MW,远超当前数据中心单包间1-2MW、单栋楼10-20MW的承载能力。末端配电接口也面临升级压力,以300kW机柜为例,2N配电需18路63A/3P接口,对柜顶走线空间构成挑战。
建筑结构方面,高密机柜对机房层高和承重的要求显著提升。为容纳更大直径的液冷管路、高功率供电电缆及海量光纤,机房层高需达到7米左右;而机柜重量从当前1.3吨增至2吨以上,要求机房承重能力提升至20kN/㎡,远超传统机房标准。网络布线则因超大规模、超大带宽需求,走线数量达到传统通算机房的十倍级,且超节点互联的低时延要求,对布线距离和平面布局提出严苛限制。
除设计挑战外,建设周期成为制约AI业务发展的关键瓶颈。AI领域“业务上线速度决定生死”,部分客户提出2-4个月的机房就绪周期需求,但传统“土建先行,后建机电”模式需6-8个月才能交付,不仅延误业务上线,还因“AI设备等机房”造成巨额折旧损失。同时,智算设备一年一代的迭代速度,也要求机房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与弹性扩展能力。
多维度设计破局,两种部署模式缩短交付周期
针对上述挑战,白皮书从散热、供配电、建筑结构、网络布线四大维度提出系统性设计思路。散热系统采用“风液同源”方案,前端冷源和一次侧系统统一设计,末端灵活适配不同风液比;液冷CDU容量与主管管径按最高功率密度设计,支路通过变径或双接口适配不同机柜;高密风冷则可选择双侧房间级空调或近端空调方案,平衡散热效率与空间需求。
供配电系统推行“解耦设计”,中低压配电按最大容量池化建设,与智算设备松耦合,满足不同超节点规模的弹性供电需求;末端采用智能母线配电,插接箱可更换不同容量规格,适配高密机柜演进。建筑结构设计注重“裕量预留”,新建机房承重按20kN/㎡以上、层高按不小于7米标准规划,避免后期改造成本。网络布线则从园区到机房分层规划,园区采用双路由无交叉设计,机房内机柜顶部部署双层网格桥架,超节点域内按最短距离布线确保低时延。
在部署模式上,白皮书提出两种创新方案缩短就绪周期。“土建+大机电先行”模式,在业务需求确定前,根据机柜大致规格提前建设与智算设备耦合性弱的大机电系统,待需求明确后再快速推进小机电建设,机房就绪周期可缩短至3个月,适用于非大规模连续交付场景,能兼容多厂商设备。“土建+大小机电模块开发、框采先行”模式,则将大小机电标准化、模块化、产品化,提前1年启动模块设计、框采及备货,业务需求确定后3个月即可完成交付,更适合大规模连续交付且机电配置标准化的场景。
此外,通过一体化预制液冷微模快,将封闭通道、液冷管路等结构件在工厂预制,现场模块化组装,并结合AI辅助设计、数字化交付等手段,可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缩短交付周期。对于存量机房改造,白皮书建议根据规模差异化施策,小规模改造侧重末端调整,中等规模改造按液冷POD模块建设,同时充分评估承重、层高条件,通过加固或稀疏化部署满足需求。
共建标准生态,助力AI产业可持续发展
AIDC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与产业生态的支撑。白皮书倡议,产业链需联合构建适应国情、引领产业的AIDC标准体系,先形成液冷机柜、二次侧管路等关键环节的团体技术规范,再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最终将高功率液冷系统、弹性供电架构等核心技术纳入国家标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引。
生态建设方面,需汇聚互联网企业、运营商、服务器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等核心力量,形成“需求提出-方案验证-规模部署”的全流程闭环;定期举办产业活动,推广最佳实践,增强行业共识。同时,积极响应“东数西算”“双碳”战略,推动绿色高效、集约化的AIDC建设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国家导向深度融合。
随着AI技术持续演进,AIDC机房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至关重要。华为这份白皮书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落地的设计与部署方案,更通过标准与生态倡议,推动产业链形成合力,助力我国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AIDC基础设施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15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