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一部颇受欢迎的古代小说,但它的故事情节和设定常常让人感到荒诞不经。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逻辑混乱、编排拙劣的作品还能被许多人推崇为“神作”呢?

早在1990年,《封神榜》这一剧集就由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台湾联合制作,傅艺伟、蓝天野、汤镇宗等明星出演。该剧的导演为了让剧集更加贴近历史,特别在建筑和服装设计上力求简朴,甚至向极简主义靠拢。这本来是想呈现出剧中人物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给观众展现一个“屋无遮蔽,衣不蔽体”的世界。然而,这样的设计反而显得十分可笑。

因为,虽然“武王伐纣”确实发生在三千多年前,这属于历史事件,但《封神演义》本身并非历史。它是明朝的文人许仲琳创作的一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并非基于真实的历史,而是融入了许多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民间传说等内容,形成了一种“乱炖”的局面。所以,若从历史角度去解读《封神演义》,那就显得毫无逻辑可言。

比如,小说的第一回,许仲琳让纣王以自己的口吻写了一首七律诗,其中最后两句为:“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这虽然诗写得不错,但七律诗直到唐朝才有,而殷商时代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诗体。许仲琳显然没有考虑这些细节,他在描述姜子牙时,还让他贴出了“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这句话明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对于许仲琳来说,历史和时间的界限似乎并不重要,他只顾着自己的创作。

同样,姜子牙自我介绍时称自己为“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这种自称方式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在先秦时期,男人不称姓,而是称氏。因此,姜子牙应该称为“吕尚”而非“姜尚”。另外,姜子牙的故乡并不在东海,而是在今山西霍州。许仲琳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忽视,导致了许多人物和地名都显得不合时宜。

另外,《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字也非常现代化,比如黄飞虎、张桂芳、郑伦等,这些名字在殷商时期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甚至连“哪吒”这个名字,也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而许仲琳却将他归为道教人物,这种文化混杂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变得模糊不清。

《封神演义》在政治描写上的错误也不在少数。许仲琳完全按照明朝的封建制度来构建纣王与各大诸侯的关系,这与殷商时期的社会结构完全不符。因此,读者如果想要理解《封神演义》,就必须接受作者所有的设定,而不应试图去讲逻辑,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部没有逻辑的作品。

此外,《封神演义》的情节编排也充满了荒诞和矛盾。例如,书中写到纣王在女娲宫前作淫诗,激怒了女娲,导致了成汤六百年的江山灭亡。然而,女娲看到淫诗后并没有立刻惩罚纣王,而是自言自语地解释道,成汤的败亡其实是“气数已尽”,这与纣王作恶无关。尽管如此,女娲依然决定派妖精去“祸害”纣王,这种逻辑上的反转让人十分困惑。

类似的情节设定在整部小说中比比皆是。比如冀州侯苏护在得知纣王要他献女时,表现得极为愤怒,但在收到西伯侯姬昌的劝告后,他却轻易地改变立场,令人无法理解。这种情节的反复无常和人物的行为不合逻辑,给小说增添了不少笑点。

尽管如此,《封神演义》却依然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正是这些无厘头的情节和不合逻辑的设定,激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和联想,让人产生了与作者不同的“高明”理解。这种“槽点”反而成了阅读的“爽点”,让人欲罢不能。因此,这部充满漏洞和荒诞的作品,最终被视为“神作”,并被不断推崇。

总的来说,《封神演义》虽然故事情节杂乱,逻辑混乱,但它带给读者的娱乐和刺激却是其他作品难以媲美的。正是这种充满创意和荒诞的构思,让它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