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蓝营的“改选”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蓝营内的“酱缸文化”在这场角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场选举不仅暴露了“因人设事”和私下交易的现象,还上演了各种抹黑戏码。尽管基层普遍希望“世代交替”,一些“老蓝男”却依然固守旧有的利益,拒绝改变,这一切让外界十分震惊。

在10月2日举行的第三场辩论中,蓝营的6名候选人首次同台亮相,这次辩论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他们的观点。与前两场类似,虽然言论并无太大变化,但郝龙斌、郑丽文和张亚中依旧是辩论的焦点,三人之间的激烈攻防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首先,郝龙斌一开始就主动向郑丽文示好,表示如果自己当选,将邀请她担任副职。值得注意的是,郝龙斌此前在高雄活动时曾明确表示,不会在压力下做出任何承诺,甚至拒绝过支持者的提议。那时,他的拒绝显然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和决心,同时向外界证明自己没有私下交易的行为。然而,郝龙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解释说,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郑丽文是一位优秀人才,支持“跨世代合作”,因此邀请郑丽文担任副职显得更具建设性。

不过,这种转变显然不太能令外界信服。郝龙斌原本在高雄时严词拒绝,是希望展现自己独立的决心,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蓝营支持者认为他缺乏团结的能力,只会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导致他的支持度大幅下降。

10月2日下午,蓝营内发布了一项民调,结果显示郑丽文获得了30%的支持,而郝龙斌仅有17.4%的支持率,且这份民调来自蓝营内部人士,具有相当的可信度。这意味着郝龙斌几乎没有机会胜出,郑丽文大概率会脱颖而出。因此,郝龙斌的承诺邀请郑丽文担任副职,实际上是为了显示他能够团结蓝营,且懂得用人之道,试图借郑丽文的支持度来提升自己。

目前,郑丽文已经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卢秀燕、王金平、洪秀柱、连战等重量级人物的力挺。此外,她还获得了商界“大咖”林伯丰的支持,这意味着她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背书,甚至具备了强大的募款能力。而郝龙斌目前虽然获得了一些派系支持,但随着王金平态度的松动,这部分支持也变得不那么稳固。因此,郝龙斌急需通过新的言辞来增强自己的吸引力,然而他的说法却遭到张亚中的猛烈反击。

张亚中直接批评郝龙斌完全依赖父亲郝柏村的关系,靠“裙带关系”上位,并指责他这种行为正是蓝营的“酱缸文化”,暗指郝龙斌在做私下交易。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郝龙斌的形象也因此遭到打击。

实际上,自郝龙斌参选以来,质疑声一直不断。他被指责是赵的“提线木偶”,并且曝出曾以不分区名单和县市提名作为交换条件与地方派系达成协议。为了挽回声势,郝龙斌甚至撇清与朱立伦的关系,提出要恢复黄复兴。外界普遍认为,这一行为是在背刺朱立伦,并试图通过分裂郑丽文的支持来争取支持。然而,郝龙斌在关键的辩论中表现平平,完全无法与其他候选人抗衡,尤其在辩论中提出邀请郑丽文担任副职的言辞,更是暴露了他缺乏创新的困境。

除了郝龙斌,张亚中也在辩论中对郑丽文展开了猛烈攻击,爆出了两部分丑闻。首先,张亚中提到,柯文哲曾说“垃圾不分蓝绿”,而郑丽文在柯文哲遭查办时批评他“比垃圾还不如”,因此他认为郑丽文不可能整合蓝白阵营,这完全是虚伪的说辞。第二,张亚中还批评郑丽文加入蓝营的动机,认为她当年从绿营退出,是因为“舔耳案”事件,并且至今没有向涂醒哲道歉。张亚中指责她在离开绿营后宣称不会加入任何阵营,但三年后就加入蓝营,这让她看起来是个典型的“投机者”。

面对如此强烈的批评,郑丽文回应称自己从未说谎,表示一些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化,同时呼吁不要进行负面操作。她还反击称,蓝营内部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自己一旦当选,将带来新的思维、新气象和新的做法,彻底改变蓝营。

郑丽文的回应非常得体,她没有像张亚中那样直接指责对方,而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同时保持了风度。这一番话使得张亚中陷入尴尬,因为他之前宣称要“君子之争”,然而却翻出二十年前的事情来攻击郑丽文,既失去了风度,也让外界对其产生质疑,正如邱毅所说,谁没有过去呢?改了不就好了?

此时,洪秀柱的支持者黎子渝发声力挺郑丽文,认为她是蓝营内少数敢于冲锋陷阵的人,强调改变蓝营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要有实际行动。黎子渝的话显然是在回应张亚中的批评,同时也在表明,洪秀柱明确支持郑丽文,并且为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可以看出,这场蓝营“改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未来的抹黑和争斗可能还会继续。接下来局势如何发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