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睡眠质量主要看日间功能。如果主观感受日间功能不受影响,睡眠就是健康的,不需要因为检测设备上的数值变化而焦虑。
睡眠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石,其重要性已经被公众广泛认识。随着人们对睡眠的重视和科技的发展,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成为普通人管理睡眠的一种方式。那么,智能手表测睡眠质量是否可靠呢?
评估睡眠质量需要考虑多个指标。首先是睡眠结构完整性。如果一觉醒来,深度睡眠占整夜的18%至25%,快速眼动睡眠占20%至25%,觉醒次数少于3次且每次少于15分钟,可以认为睡眠结构比较完整。其次是睡眠持续性。健康人群入睡潜伏期一般应控制在30分钟内,睡眠效率应大于85%。再者是昼夜节律特征。睡眠时体温一般会下降0.5至1摄氏度,褪黑素夜间峰值浓度可达日间的5倍。最后是生理参数稳定性。健康的睡眠状态中,呼吸频率应在12至20次/分钟之间,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5%以上。
智能手表通过绿光或红外光照射皮肤,捕捉血液流动的微小波动来检测心率和血氧,同时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感知手腕运动幅度,以区分翻身与起夜,从而构建个体的睡眠模型。然而,由于智能手表无法直接监测脑电波,其睡眠分期准确度受个体差异影响显著,目前市场主流智能手表对睡眠分期的准确率在75%至85%之间。因此,过度关注智能手表的监测数值可能会导致睡眠焦虑。
医学期刊《柳叶刀》的睡眠研究指出,最好的睡眠监测设备是对自身状态的觉知。如果主观感受日间功能不受影响,睡眠就是健康的,无需因检测设备上的数值变化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