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首日,安徽淮南滁新高速堵得水泄不通。应急车道被私家车彻底堵死,连救护车鸣笛也无法通行。交警到场后直接收走占道司机的驾照,现场一片叫好。一位女子感叹:“在外打工20多年,第一次见交警管这事,大快人心!”

这次执法让人感到陌生又振奋,反映出日常治理的失灵与规则意识的长期沉睡。应急车道本应是救命通道,但每逢节假日,这条通道总被当成“备用超车道”或“临时停车场”,甚至有人下车遛弯、抽烟拍照。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违法,但只要没人管,后面就会不断有车跟上。第一辆车停上去没事,第二辆就敢停,第三辆、第四辆也紧随其后。违法成为常态,守法反而需要勇气,规矩就是这样被逐渐消磨的。

这方面有教训:2025年1月22日,桂林高速因多辆私家车占用应急车道,导致救护车被堵十余分钟,工作人员不得不下车疏导车辆;同年2月,江苏宿迁发生类似事件,救护车通行受阻,医护人员被迫下车跑步救援。这些事件背后,是同一种侥幸心理:“我只停一会儿,不会出事。”可一旦出事,耽误的可能就是一条生命。每一次放纵,都在为下一次悲剧埋下伏笔。

淮南交警的做法确实有些非常规。按现行法规,占用应急车道应罚款200元、记6分,并没有“当场收驾照”这一条。从程序上看,这一操作存在争议。但群众不反感,反而叫好,因为多年来,人们等待的正是这样一个“动真格”的信号。罚两百元,很多人觉得省了时间也值了,可驾照被当场收走,驾驶权瞬间受限,这种痛感才带来真实的震慑。

我们不能总靠“非常规”手段来唤醒规则意识。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种“大快人心”的震慑转化为“常态化敬畏”的秩序,而非依赖运动式的临时突袭。应探索现行法律框架内的分级惩戒机制,提高重大节假日和事故高发路段的处罚标准,如记满12分、暂扣驾照三个月,甚至纳入信用管理,真正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技术手段也要跟上,利用电子监控、无人机巡查实现自动识别、实时提醒、快速处置,做到违法必被拍,用技术监管帮助人们克服侥幸心理。

更重要的是,要让守法成为习惯,而非依赖侥幸心理。开车不是一个人的事,你占用的那几米路,可能是他人最后的希望。我们期待的,不应是“大快人心”的执法新闻,而是根本不需要这种新闻的常态。到那一天,应急车道干干净净,无人敢停;交警正常巡逻,也无需收谁的驾照。群众不再感叹“第一次见”,因为每一次执法,都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