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升空,这次任务吸引了全国的目光。除了“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将首次进行出舱行走外,三位航天员还要在太空驻留超过半年,创造中国航天新的纪录。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飞船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宇航员们的“太空出差”已不像早年那样充满未知的危险。翟志刚曾打趣说,火箭点火时就像有人“踹了一脚屁股”,呼地就飞上了天。如今的空间站里,不仅有24小时无线网络,还配备了智能家居,宇航员们可以锻炼、追剧、听音乐,生活惬意得像在度假。然而,真正的考验往往在返回途中,尤其是穿越大气层的减速阶段,王亚平用“惊心动魄”来形容那段经历。
王亚平1980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皮肤黝黑、个头不高,但酷爱长跑和武术。高考时,全国六万多考生竞争航天大学,最终只有37人入选,她便是其中之一。2009年,第二轮航天员选拔开始,她果断报名,但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父母担心女儿的安危,甚至劝她放弃,毕竟太空充满未知风险,更可能影响生育。但王亚平态度坚定,丈夫王鹏也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最终家人选择了支持。
2013年,她首次随神舟十号飞天,圆梦后平安归来。休整几年后,她顺利生下女儿,实现了“飞天与为人母”两不误。
2026年11月7日,王亚平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在神舟十三号执行出舱任务前,她与翟志刚、叶光富反复演练每一个动作。当天晚上20时28分,她从节点舱缓缓漂出,身子如风筝般飘向太空。眼前是无边的寂静与壮丽,她第一次直面浩瀚宇宙与蔚蓝地球,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震撼。她激动地报告:“02号已出舱!”地面控制中心回应:“感觉怎么样?”她简洁有力地答道:“感觉良好!”轻松的交流让现场气氛欢快,地面大厅掌声雷动。
在六个多小时的任务里,她与翟志刚顺利完成舱外作业,安装装置、进行测试,并配合机械臂完成多项操作。任务结束后,她站在机械臂的末端,凝望无垠的星空,忍不住想张开双臂拥抱宇宙。返回舱内时,三名航天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宛如跳起了一支无重力的圆圈舞。
经过半年在轨飞行,2022年4月,他们迎来返航。三人收拾完舱内物资,整理数据,向天和核心舱庄重地敬礼告别。4月16日清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高速摩擦让舱外温度高达上千度,返回舱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宇航员们仿佛置身“炼丹炉”中。此时信号中断十几分钟,进入所谓“黑障区”,那段孤独与紧张,堪比“渡劫”。
穿越危险区域后,王亚平亲手完成开伞操作。巨大的降落伞缓缓展开,返回舱平稳下落。东风着陆场上,地面搜救队早已待命,直升机、飞机和地面分队同时出动。网络直播画面里,几只骆驼跑过镜头,引来网友的祝福:“这是好兆头!”
最终,飞船安全着陆。舱体外层因高温氧化变成金黄色,显示出旅途的艰辛。王亚平微笑挥手,开心地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她还兑现对女儿的承诺,带回了金灿灿的“星星礼物”。
由于长期失重,航天员们出舱后身体虚弱,必须在地面人员帮助下接受康复训练。尽管经历了种种辛苦,他们始终以轻松的口吻报平安:“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句口令,既是自信与从容的体现,也是对家人和国人的安慰。
神舟十三号的凯旋,不仅见证了航天员们的无畏与坚毅,更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每一位航天员的付出,都是中国航天事业前进的重要脚印。他们一次次跨越星辰的壮举,汇聚成中华民族逐梦太空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