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数学天才陈景润凭借其“1 2”证明一举成名,成为国际数学界的知名人物,陈氏定理也因此广为人知。像许多天才一样,陈景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直到四十多岁依旧未婚。直到1977年,因为身体原因住院,才遇见了生命中的挚爱——女军医由昆。

两人很快因性格合得来而彼此倾心,三年后结为夫妻,并在婚后不久迎来了他们的独子。作为年过半百才得子,陈景润对儿子陈由伟十分重视。遗憾的是,陈景润在儿子15岁时因病去世。那么,今天的陈由伟过得怎么样呢?

1977年,凭借“陈氏定理”而在国际数学界享誉盛名的陈景润,身体状况却愈加恶化,住进了解放军309医院进行疗养。一天,医护人员如常来进行检查,这时,一位漂亮的女军医由昆进入了陈景润的视线。虽然陈景润从未谈过恋爱,但他第一次遇到让自己心动的女孩时,就深深地爱上了她。

最初,陈景润并未想到会有后续发展,但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安排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几天后,陈景润恰好发现由昆被安排在自己的病房值班。渐渐地,两人开始熟络,陈景润甚至邀请由昆一起学习英语,借此增加相处的时间。用中英文分别向她表白时,陈景润的真诚打动了由昆,尽管她对这突如其来的表白感到惊讶。两人开始相互爱慕,并于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他们的婚礼非常简朴,只是吃了一顿饭。对陈景润和由昆来说,彼此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婚后的一年,他们迎来了儿子的出生,取名陈由伟。在给儿子取名时,出于对妻子的尊重,陈景润本想取名为“由伟”,但最终还是在由昆的坚持下,使用了陈景润的姓氏。

陈景润从儿子小的时候就开始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目标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也一直鼓励儿子自主选择未来的道路。尽管他希望陈由伟能够继承自己做数学研究的事业,但儿子却更喜欢音乐。陈景润虽然有些失望,但始终尊重儿子的选择,并支持他追求自己的兴趣。父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陈由伟也把父亲当作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陈景润的教育方式与他自己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州仓山区,得益于父亲在中国邮政的工作,他从小就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父亲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陈景润年轻时阅读广泛,兴趣也涵盖多个领域,这为他后来的数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并在1955年回到母校担任助教,开始从事数学研究。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引起了数学界的高度关注。凭借这一成果,陈景润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数学界的新星。1973年,他发表了“1 2”证明,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评价,并因此创立了“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成功并未使他停下脚步,他依然不断钻研数学,成为了学术界的领军人物。然而,尽管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陈景润在感情上却一直保持低调,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数学中,直到遇到由昆。

1977年,陈景润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因病去世,享年63岁。当时陈由伟仅15岁。父亲的离世对陈由伟打击很大,但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投身数学研究。尽管他原本对商业有浓厚兴趣,但为了尊重父亲的期望,他将数学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由伟逐渐在数学领域有了一席之地,并成为了一名数学硕士。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事理论研究,而是希望将数学与商业结合起来。他发现数学理论在商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将数学模型与商业决策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陈由伟的这一创新研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为许多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数学教育,开始推广数学竞赛,并开设讲座,激发年轻人对数学的兴趣。

2026年,陈由伟在父亲的母校厦门大学参加百年校庆,代表父亲举办了主题讲座。此后,他还投身医疗行业,成立了一家医疗公司。这一转变源于母亲作为军医的背景,而陈景润的病痛也使得医疗行业对陈由伟而言格外有意义。

2022年,陈由伟成立了厦门陈景润科学基金会,旨在支持科研事业和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次年,他和母亲共同出席了陈景润纪念会,成为了父亲的骄傲,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虽然陈由伟一直在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但他心中始终不忘父亲的遗志。他在父亲去世后承担起了推动数学发展的责任,并成功将数学与商业结合,为学术界和商业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