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史蒂芬 · 斯皮尔伯格 ,美国电影 导演 和制片人,他被列为电影业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人物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新华社“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嘉宾简介
史蒂芬 · 斯皮尔伯格 曾经三次荣获奥斯卡奖,并且是有史以来电影总票房最高的导演 ,他的电影已经创造了接近80亿美元的国际总票房。《福布斯》杂志估计 斯皮尔伯格 的净资产大约为30亿美元。2006年,《首映》将他列为 电影 业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位列《时代》“本世纪最伟大的一百人”名单中,并在二十世纪末被《生活》杂志评选为他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美籍犹太裔导演、编剧、制片人,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获得者。
1974年,完成了个人首部电影长片《横冲直撞大逃亡》。1975年,执导了惊悚电影《大白鲨》,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6月12日,拍摄的动作冒险电影《夺宝奇兵》上映。
1982年6月11日,执导的科幻家庭电影《外星人E.T.》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4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1985年12月18日,执导的剧情片《紫色》上映。
1993年6月11日,拍摄的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上映;11月30日,执导的战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和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
1998年7月24日,拍摄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和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02年6月21日,执导的科幻悬疑电影《少数派报告》上映,由此获得了第29届土星奖最佳导演奖。
2005年12月23日,拍摄的惊悚电影《慕尼黑》上映。2009年1月12日,获得了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
️侏罗纪公园:当史前巨兽撕碎人类的“造物主”幻梦
一、视觉革命:从“银幕怪物”到“远古邻居”的窒息感
1993年,斯皮尔伯格用模型与CG结合的霸王龙,让全球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触摸”到史前恐惧——当那只霸王龙突破围栏,鳞片上的水痕、嘶吼时颤动的喉结,模糊了“特效”与“生物”的边界。三十年后,《侏罗纪世界4》的海报把这种震撼推向极致:双霸王龙从水面逼近,湿润的皮肤褶皱里藏着湿地的泥泞,张开的巨口中,甚至能看见口腔黏膜的细微反光。人类在水中舒展的姿态,与巨兽的狰狞形成残酷对比,仿佛下一秒就会被拖入深渊。
这种“真实感”的递进,让恐龙从“银幕怪物”变成了“远古邻居”。战斗画面里,巨蜥攀附船舷时,鳞片的反光随海浪波动;小孩悬在半空的救生衣颜色,与巨蜥口腔的血污形成刺眼反差。当镜头捕捉恐龙瞳孔的收缩、肌肉的颤动,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角色一同浸泡在“被史前猎手凝视”的窒息里。技术的进化,本质是让“自然伟力”的碾压感更锋利——我们终于明白,恐龙的恐怖从不是“大”,而是它们本就“属于这片土地”,而人类才是闯入者。
二、剧情闭环:僭越者的“复活诅咒”与人性挣扎
系列剧情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人类妄图扮演“造物主”,却逃不过自然反噬的永恒诅咒。初代公园因复活恐龙失控,《侏罗纪世界》试图驯化恐龙为娱乐工具,到第四部人类探索古老巢穴、触碰恐龙繁衍的“禁区”——“我们来到不该来的地方”这句台词,像一道魔咒,贯穿每一次人类的疯狂冒险。
但真正的张力,藏在角色的“挣扎人性”里。拿武器对抗恐龙的女性角色,最初扣动扳机是为生存,后来却为保护素不相识的孩子直面巨兽;探索巢穴时,男女主角捧着恐龙蛋的手在颤抖——镜头刻意捕捉他们眼底的复杂:是科研者对“远古生命”的好奇?还是僭越者触碰禁忌的恐惧?这些细节让“人类与恐龙”的冲突超越了简单的“求生之战”,变成一场关于“权力与责任”的灵魂拷问:当我们有能力复活灭绝生物,是否真的“配得上”这份上帝才有的权力?
三、伦理深渊:科技、生态与文明的三重叩问
《侏罗纪公园》系列最锋利的刀刃,永远指向“科技边界”与“自然伦理”的灰色地带:
- 基因伦理的迷宫:人类创造的“暴虐龙”“混合巨蜥”,究竟是满足私欲的玩具,还是该被赋予生存权的“新物种”?当它们在银幕上撕碎人类,观众的恐惧里,是否藏着对“Playing God”的集体忏悔?
- 生态入侵的反噬:恐龙与现代生态的冲突,本质是“被复活的远古统治者”对人类世界的碾压。就像第四部中,恐龙巢穴与古老文明遗迹的重叠(探索场景里,墙壁上的神秘雕刻),暗示亿年前恐龙或许就是“地球主宰”——人类不过是短暂的继承者,妄图复活前任主人,最终只会暴露自身的渺小。
- 文明认知的崩塌:当人类在遗迹中发现恐龙与远古人类共存的痕迹,“人类是唯一智慧生物”的傲慢被彻底击碎。这不再是简单的“怪兽电影”,而是把“自然伟力”的命题推向时间深渊:在亿万年的尺度上,人类与恐龙,谁才是真正的“过客”?
四、系列传承:用恐惧锚定人类的“谦卑坐标”
从斯皮尔伯格的初代经典,到《侏罗纪世界》的新篇,系列始终在传递一个朴素真理:人类永远无法真正“掌控”自然,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敬畏中寻找平衡。恐龙是毁灭的象征(撕碎野心),也是“自然奇迹”的缩影(让我们看见亿年前的生命震撼)。
角色在恐龙威胁下的每一次挣扎,都是人类的自我审视:我们可以用科技复活巨兽,却无法消弭它们的野性;我们追求探索未知,却必须承受僭越的代价。这种“恐惧与敬畏交织”的情感,让系列超越了“怪兽爽片”的范畴——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谦卑,也照见我们永不磨灭的探索勇气。
尾声:当灯光亮起,恐龙的咆哮仍在回响
走出影院,双霸王龙的阴影似乎仍笼罩在城市的钢筋森林里。《侏罗纪公园》系列从未只是关于“恐龙复活”的幻想,而是用史前巨兽的爪牙,撕开人类“掌控自然”的虚妄。下次再看见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时,或许我们会想起银幕上那两句台词:“我们来到不该来的地方”——以及,在自然的时间长河里,人类永远只是过客,而敬畏,才是与世界共处的永恒法则。
摘自《杨君访谈国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