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过,新买的手机、电脑包装上常印着 “符合 ROHS 标准” 的标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认证,实则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与环境安全。ROHS 指令作为全球电子电气产品的 “环保通行证”,管控着铅、汞、镉等 6 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今天就用通俗语言拆解 ROHS 测试全流程,帮你搞懂这件 “看不见的安全保障” 到底是怎么来的。

一、测试前先搞懂:哪些产品必须做 ROHS 测试?

并非所有电子产品都需强制测试,按照欧盟及国内标准,以下几类产品必须通过 ROHS 认证:

  • 家用电子:手机、电脑、电视、冰箱等日常家电
  • 办公设备: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
  • 电子工具:电钻、电锯等带电作业工具
  • 医疗设备:除植入式器械外的电子医疗产品
  • 玩具电子:含电子元件的儿童玩具

简单来说,只要产品带有电路板、电池、电线等电子部件,基本都需要通过 ROHS 测试。

二、ROHS 测试全流程:从样品到报告的 6 个关键步骤

步骤 1:确定测试方案,准备样品

测试机构会先根据产品类型制定方案:

  • 整机产品(如手机):需拆解为电路板、外壳、电池等独立部件
  • 零部件(如充电器):直接按材质分类测试
  • 样品数量:通常需提供 2-5 件完整样品,特殊部件需额外补充

这里要注意:如果产品由多个厂家提供零部件,需分别提供各部件样品,避免遗漏有害物质检测。

步骤 2:样品拆解与材质分类

专业工程师会用工具将样品拆解至 “均一材质” 状态,比如把塑料外壳拆成单一塑料件,将电线分离为铜芯和绝缘外皮。这一步是测试准确性的关键,因为不同材质的有害物质含量可能差异极大,混在一起检测会导致结果失真。

步骤 3:选择检测方法,精准分析

根据材质不同,常用两种检测方法:

  •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快速筛查,无需破坏样品,适合塑料、金属等材质的初步检测,10-30 分钟可出筛查结果
  • ️化学分析法:针对 XRF 筛查超标的样品,通过酸消解、气相色谱等精密仪器精准定量,检测周期约 3-5 个工作日,结果可作为最终认证依据

举个例子:某品牌耳机外壳经 XRF 检测发现铅含量疑似超标,后续通过化学分析法确认实际含量为 20mg/kg(ROHS 限值为 1000mg/kg),最终判定合格。

步骤 4:数据审核与结果判定

检测完成后,实验室会对比欧盟 ROHS 2.0(2011/65/EU)及国内 GB/T 26572 标准,对 6 项有害物质进行判定:

物质

限值要求:

铅(Pb) ≤1000mg/kg

汞(Hg) ≤1000mg/kg

镉(Cd) ≤100mg/kg

六价铬(Cr6+)≤1000mg/kg

多溴联苯(PBBs) ≤1000mg/kg

多溴二苯醚(PBDEs) ≤1000mg/kg

所有项目均达标即可判定为合格,若某项超标,需返回步骤 2 重新排查问题部件。

步骤 5: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合格产品会获得包含以下信息的报告:

  • 产品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等基本信息
  • 检测标准(如 EN 62321)及检测方法
  • 各部件检测结果与限值对比表
  • 实验室资质认证(如 CNAS、CMA)标识

这份报告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及国内电商平台的重要凭证,有效期通常为 1-2 年,若产品材质或生产工艺变更需重新测试。

步骤 6:后续监督与证书更新

通过测试不代表一劳永逸,监管机构会不定期进行市场抽查。企业若对产品进行重大改款(如更换电池供应商),需及时重新检测并更新报告,避免因材质变化导致合规风险。

三、消费者必看:如何验证产品是否真的符合 ROHS 标准?

普通用户无需专业检测,可通过 3 个简单方法验证:

  1. 查看产品包装:正规产品会标注 “ROHS Compliant” 或中国能效标识
  2. 索要检测报告:向商家索取第三方实验室出具的报告,重点核对检测日期和实验室资质
  3. 避开低价陷阱:未标注 ROHS 认证且价格异常低廉的电子产品,可能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

结语

ROHS 测试看似复杂,实则是为电子设备加上 “环保安全锁”。了解这套流程,不仅能帮我们在选购时避开健康隐患,也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企业对环保责任的践行。下次再买电子产品,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个小小的 “ROHS 标识”,它背后藏着对我们和地球的双重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