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颖
当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的喜悦里,藏着无数个“我的高光时刻”。
平凡的岗位、琐碎的日常,他们的热爱很燃,坚持更燃。
复刻铁路杭州站的“模”法师,用指尖的微缩世界呈现中国速度的澎湃;上虞“伞叔”在伞骨间撑起烟火气,也满足和抚慰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愿和情绪;科技游导游奔走推介“杭州新特产”,为传统文旅注入数字时代的活力;快递员父亲带着儿子在送快递途中的一顿团圆饭,诠释“月圆人圆”的朴素意义;因抓鸭子爆火的“农二代”,让农场在年轻人的操盘下长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普通人的高光,不在舞台中央,而在生活现场;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长久的燃烧。
他们的“国庆高光时刻”里,有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有坚守与创新的交融,更有普通人最真实的获得感。
“整个国庆中秋假期,体验中心从晚上5点延迟到晚上8点闭馆,包括我在内的讲解团队,每天要接力提供10场单场时长一小时左右的讲解并进行互动。”杭州西湖区的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迎来了首个国庆中秋假期,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让馆长方鑫甜格外忙碌,“提前预定假期来参观的就有几千人,几场讲解下来,嗓子都能冒烟。”
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所在的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是杭州“科技十景”之一。作为全球游客打卡杭州的“新宠”——今年4月底开馆后,中心已累计接待超5万人到访。
国庆中秋假期,机器狗巡街、全球首家《黑神话:悟空》体验空间、机器人拳击秀……一幕幕的充满“科技范儿”的场景,就出现在方鑫甜工作的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展厅内外,方鑫甜和她的同事们也被游客称为“杭州科技游导游”。
方鑫甜 记者 陈颖 摄
️努力提升游客“体验感”
作为一名“科技游导游”,方鑫甜在国庆中秋假期是如何工作的?
“每天早上开馆前半小时,要先到馆检查馆内各项设备的状态。”10月2日早上8点半,她已经进入工作状态,和维修工程师对馆内的机器人和机器狗等设备一一进行调试。
半个小时后,体验中心正式开门迎客。“我们A馆集成了机器人训练场、AI大模型、机器人展台、城市新特产展销区等,集参观、讲解、体验、消费等于一体……大家随后要参观的B馆,可以看到更多智能机器人在生活化场景中的应用。”
她对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详细介绍着“杭州科技新特产”,“像可换装、会说话的‘汤姆猫’AI陪伴型机器人,就是我们这里的爆款,入驻第一个月就销售了60台。”
除了讲解接待工作,作为馆长的方鑫甜还要负责体验中心的展厅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这也让她成了体验中心每天最晚下班的人之一,“由于每天的预约量有限,我们的预约档期已经排到10月下旬,很多来参观的游客都是预约了很久才约上的,我们希望提升服务质量,让来访游客的体验更好。”
受访方供图
国庆中秋假期,体验中心“上新”了新路线。二期B馆在假期首日开放,游客可以在一期A馆体验后,再进入到B馆体验,最后还能到B馆对面的全球首家《黑神话:悟空》体验中心和文三科技新特产店“买买买”,感受“杭州新特产”的科技魅力。
为了赶上二期B馆——“文三×深空机器人未来世界”的开馆,方鑫甜和团队的其他成员专门抽出两天时间,背下了在假期首日开放的二期B馆的所有讲解词,“现在新馆里近30台机器人和机器狗的具体应用场景和参数,我们早已烂熟于心。”她笑着说。
️更多人在这里看见“未来”
“你好呀,我们能进去参观吗?”杭州市民丁先生听说文三未来科技中心二期开馆,带了儿子过来参观,面对大门浑身银色“铠甲”的智龙机器人“前台”,平时一向活泼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向机器人询问。
得到“欢迎参观”的答复后,他忍不住摸了摸机器人的手,“凉凉的,是机器人,它好聪明。”
这个简单却充满科技感的交流,让丁先生忍不住举起相机拍了又拍。
在展厅里,父子俩先后参观了打鼓的机器人,AI摄影机器人,看得津津有味。丁先生很开心,“这里能逛、能玩、能学,和儿子一起在这里狠狠体验了一把鲜活的高科技。”
这里也成为不少境外游客到杭州的重要打卡地。
让方鑫甜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年外国游客对展厅里一家西湖区企业生产的外骨骼非常感兴趣,体验之后觉得可以缓解登山时的劳累,希望能把现货买回家。
“在接待过程中,我发现科技进步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自己的工作会跟人工智能产生这么紧密的联系。”在来文三未来科技中心之前,方鑫甜在上一家单位从事数据搭建的工作,机缘巧合下,她参与到介绍人工智能的工作中。
如今,用她的话说,每天都在前沿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冲浪”。
“短短几个月时间,体验中心的展品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能介绍给游客的前沿科技也越来越多。目前,科技新特产销售及衍生服务,累计实现营收超500万元。”方鑫甜说。
记者 陈颖 摄
方鑫甜告诉记者,二期开馆后,从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并送上一杯热茶的智元机器人,再到格斗高手宇树机器人、会汽修的机器人,这些未来场景,都能在这里一次性体验到。
在她看来,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不仅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科技大会。“在这里,‘未来’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的日常。我的工作,就是架起一座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