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剧组的风波,最后闹到警察和律师都介入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大。

录音一放出来,大家都开始翻旧账,扒细节,一些原本只在剧组内部流传的小插曲,被摆上了台面。

最开始其实就是编剧程骏年自己想要一个署名。

他手里攒着会议录音,也没什么花头,就是想证明自己参与了创作,不希望名字被埋在片尾几秒钟里。

这个录音不是偷来的,是工作时正儿八经记的。

但没想到,他的一次维权,直接把整个剧组的运作方式给曝光了。

事情爆发后,秦雯第一时间报警,还起诉,说这些都是诽谤。

剧组那边也赶紧发声明,说尊重所有创作者,还列出了片尾两千多个署名来撑场面。

不过,这种回应显得有点冷冰冰,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

大家开始琢磨,一部戏能拿下那么多奖项,背后到底是谁在默默付出?

那些没有被写进主创名单的小人物,到底做了什么?

这事还牵出了不少圈内编剧,有人出来说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只不过平时没人敢闹出来。

尤其是底层创作者,经常被扣工资、署名也不给,干完活就被晾一边。

这次有了录音,有了证据,总算让这些问题浮出水面。

不少网友调侃:要不是程骏年身体不好,又碰上维权无果,说不定这事还真就过去了。

说起来,《繁花》从立项到开播差不多六年时间,主创团队换了一茬又一茬。

程骏年刚参与的时候,还只是个助理,一个月三千块钱,又要写剧本又要做饭,还得陪着导演参加饭局。

在王家卫安排下,他跑外贸市场找老商人采访,又买二手书翻资料,把故事脉络一点点搭建起来。

当时这项目还叫《乱世佳人》,讲的是九十年代经济变革下的上海小人物。

等剧集获奖时,全场都在听秦雯讲自己的百万字剧本,没人记得深夜里是谁一句句琢磨对白,也没人提程骏年的贡献。

他最终连片尾编剧都没能挂上名字,只在前期责任编辑那几个小字里露过一面。

这种感觉其实挺尴尬,就像你辛苦干完活,看着别人领奖还能笑着感谢你“协助”。

录音真正让舆论炸锅,是涉及陈道明和靳东那几段对话。

有一次饭局上,秦雯模仿陈道明讲话,还开玩笑说他推荐的美学书只是装门面。

陈道明原本被称为“校长”,结果因为没接这个戏,被贴上各种标签,说他怕事、喜欢被吹捧之类的话。

而靳东之前因为“诺贝尔数学奖”梗被网友调侃,这次又成了饭桌上的谈资。

最后甚至有粗话流出,让围观的人都有点愣住。

这些演员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别人背后的笑料。

从外界看,他们没啥错,却莫名其妙变成争议焦点。

有网友质疑:一个靠陈道明带出来的编剧,为啥私下这么揶揄他?

录音曝光后,不少人重新审视秦雯所谓“高产金牌编剧”的人设,也扒出了她背后的其他争议。

事实上,《繁花》幕后还有更多被忽略的人。

一些匿名编剧曾向港媒透露,自己提供过创意,但被否掉后离开;结果播出时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全用上了,却连个署名都没有。

这种事已经不是头一次发生,更像是一种默认的行业规则——只不过大家以前都懒得管或者不敢管而已。

王家卫拍戏向来以慢著称,一部戏拍几年很正常。

《东邪西毒》拍到超支,《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吃几十碗云吞面,一个镜头反复折腾到演员心理都有阴影。

《繁花》也是,从筹备到杀青折腾六年,胡歌开机时还是单身,到杀青孩子都生了。

很多人把这种慢工看作艺术追求,但如果建立在压榨别人的基础上,那就味道完全变了。

这次风波之后,有不少圈内人站出来说话,说底层创作者越来越难混。

如果劳动成果总是归属于几个头牌,那那些真正动脑筋、熬夜写稿的人迟早都会站出来反抗。

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暴最后让大家关注的不再是哪位演员或导演,而是整个行业生态——谁才是真正推动作品的人?

谁又该拥有应有的权利?

现在网络上依然吵得热火朝天,各路粉丝不停刷评论,有人在支持维权,也有人坚信大团队不会犯错。

而程骏年的声音,在这一堆喧嚣中,其实挺真实。

他靠病体、靠话筒,把自己绝望和委屈掰开揉碎地摊给大众看,不只是为了争口气,更像是在提醒同行:别光顾着低头干活,也得学会保护自己。

等风头过后,这些事可能还会继续发酵;但至少现在,每个人心里都多了一份思考:好看的故事背后,到底是谁在搭框架?

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更显眼的位置吧。

这行水太深,有时候还真得敲敲警钟,不然下一次摊上的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