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乙肝携带者可能会面临他人异样的眼光,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乙肝传染的认知不足。乙肝携带者究竟会不会传染人?日常接触是否会导致感染?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人。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解开乙肝传染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对乙肝有更科学的认识。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

乙肝携带者的定义

医学定义:乙肝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的群体。简单来说,就是体内携带了乙肝病毒,但身体并没有因此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

携带情况分类:乙肝携带者可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HBeAg阳性,HBVDNA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这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用品,也存在血液传播的风险,因为这些物品可能沾染了微量的血液,而其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如果母亲是乙肝携带者,在孕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胎儿在子宫内就可能被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也可能感染。产后母乳喂养,如果乳头破裂出血,婴儿也可能通过摄入含有乙肝病毒的乳汁而感染。

性传播:与乙肝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能通过生殖黏膜破损处进入对方体内。性传播在乙肝的传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感染乙肝的风险会更高。

日常接触是否会感染乙肝

一般日常接触不会感染:日常的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品、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等,一般不会感染乙肝病毒。因为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而且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可以阻挡乙肝病毒的侵入。所以,大家不必对与乙肝携带者的日常接触过于恐慌。

特殊情况需注意:虽然一般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但如果皮肤或黏膜有破损,同时接触到了乙肝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就存在感染的风险。例如,皮肤有伤口时,直接接触到乙肝携带者的血液,或者在口腔黏膜有破损的情况下与乙肝携带者共用餐具等。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只要注意避免伤口直接接触可能含有乙肝病毒的物质,就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预防乙肝感染的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当乙肝病毒进入人体时,抗体就会发挥作用,将病毒清除,从而避免感染。一般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要进行抗体检测,确保产生了足够的抗体。

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操作,确保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

母婴阻断:对于乙肝携带者的孕妇,要在孕期进行定期检查,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婴儿出生后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有效的母婴阻断,可大大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的风险。

乙肝携带者是会传染人的,但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日常接触一般不会感染乙肝,大家不必对乙肝携带者产生过度的恐惧和歧视。通过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进行母婴阻断等,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的感染,让生活更加健康、安心。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