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则“女网红海边徒手捡起致命鸡心螺”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美国博主贝基李·罗尔斯在冲绳海滩录制旅行内容时,被一枚花纹艳丽的海螺吸引,她未佩戴任何防护装备便徒手捡起,甚至晃动螺壳清理沙石。当发现壳口有活物蠕动后,她将螺放归大海。然而,事后搜索资料时,她惊觉自己险些没命——这枚“大理石芋螺”隶属芋螺科,是海洋中赫赫有名的“绝命毒师”,其毒液可在数分钟内致人麻痹甚至死亡。这段惊险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3000万次,评论区充斥着“后背发凉”“再也不敢随便捡贝壳”的恐慌。
️ 致命美学:鸡心螺的双重伪装
鸡心螺(芋螺科)是热带及亚热带海域的“顶级猎手”,全球现存约500种,外形酷似鸡心或芋头,壳体覆盖着棕白相间的螺旋纹或斑点,在阳光下泛着珍珠光泽。这种艳丽外表实为“死亡诱惑”——其尖端隐藏着可发射毒液的“鱼叉”形齿舌,内含数百种神经毒素,毒性是眼镜王蛇的10倍,0.03毫克毒液(约一粒盐的1/20重量)即可致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指出,鸡心螺的捕猎策略堪称“自然界的狙击手”:它们潜伏于珊瑚礁或沙质海底,当猎物靠近时,毒牙如子弹般射出,毒液瞬间让猎物肌肉痉挛、瘫痪,最终成为其美餐。更可怕的是,其毒性因食性而异——以鱼类为食的种类毒性最强,一只鸡心螺的毒液足以杀死10个成年人,且目前尚无商业化抗毒血清。
️ 流量狂欢下的致命无知
罗尔斯的遭遇并非孤例。2025年7月6日,海南三亚女网红小林在直播赶海时,同样因捡拾“地纹芋螺”引发全网警报。这枚鸡心螺家族中最危险的成员之一,其毒牙可在0.1秒内刺穿皮肤,3小时内导致呼吸衰竭。尽管评论区多次警告,小林仍因“追求节目效果”拖延处理,直至海洋生物学家私信介入才仓皇丢弃海螺。该事件使#网红险被海螺毒杀#话题冲上热搜榜首,暴露出短视频行业“危险行为流量化”的乱象。
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中,带有“惊险”“罕见”标签的赶海视频平均播放量是普通内容的4.7倍。这种流量激励机制催生了大量危险行为:2024年广东网红为拍摄“与毒水母共舞”视频导致全身过敏休克;2023年福建游客因炫耀捡到的鸡心螺被蜇伤,抢救无效死亡。某平台调查显示,30%的赶海视频展示徒手触摸海洋生物,仅8%配有安全警示。
️ 科学赶海:三看一不碰原则
三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医生透露,每年夏季都会收治误触海洋生物的患者,其中67%因鸡心螺中毒,死亡率高达40%。公众对海洋毒物的认知缺失令人震惊——中国海洋大学调查显示,78%的沿海游客无法准确识别鸡心螺,而日本冲绳海滩每50米就设有图文并茂的危险生物识别牌。
️ 为避免悲剧重演,专家提出“三看一不碰”原则:
️看形状:壳体呈鸡心状,两端尖中间鼓;
️看花纹:表面有棕白相间的螺旋纹或斑点;
️看螺口:活体螺口处有肉质“吻部”伸出,触碰时会收缩;
️不触碰:徒手捡拾活体贝类,尤其是礁石缝隙中的生物。
此外,赶海必备防滑鞋、厚手套、镊子及急救包(含止血带),推荐佩戴防护眼镜防喷毒。若不幸被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在伤口近心端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每15分钟松解1分钟),保持静止并尽快就医,告知医生“疑似芋螺刺伤”。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