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发现有血,很多人都会惊慌。其实,拉屎拉出血背后有迹可循。掌握常见病因,能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接下来详细讲解4种常见病因,并给出就医方面的建议,让你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再迷茫。

4种常见病因

痔疮:痔疮是导致拉屎拉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痔疮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造成的。当排便时,大便可能会擦破痔疮表面的黏膜,从而引发出血。这种出血一般颜色鲜红,通常是在排便后滴出或喷射出,有时也会附着在大便表面。患者可能还会感觉到肛门有肿物脱出,尤其是在用力排便后,肿物可能会突出肛门外,有的能自行回纳,有的则需要用手推回。

肛裂:肛裂也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因素。它通常是由于大便干结、排便用力过猛等原因,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肛裂引起的便血颜色也多为鲜红,量一般不多,常常是在大便表面或便纸上发现少量血迹。同时,患者会感到肛门有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具有明显的特点,在排便时会出现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排便后疼痛可能会短暂缓解,但随后又会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再次剧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拉屎拉出血是什么原因

肠道息肉:肠道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当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时,就会出现便血的情况。肠道息肉引起的便血颜色可鲜红或暗红,出血量一般较少,有时可能只是在粪便隐血试验中呈阳性。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等不适症状,多数是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肠道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息肉的增大,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或者出现大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等。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拉屎拉出血。早期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可能不太明显,颜色多为暗红,有时会与大便混合在一起。随着病情的发展,出血量可能会逐渐增多。除了便血,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细等。如果是恶性肿瘤,患者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就医指南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拉屎拉出血,无论出血量多少、症状轻重,都应及时就医。因为便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有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出现便血伴有腹痛、发热、头晕、乏力等症状,或者便血持续不缓解、出血量逐渐增多时,更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选择科室:一般来说,可以先挂肛肠外科就诊。肛肠外科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肛门指诊等检查,以初步判断是否是痔疮、肛裂等肛门直肠疾病引起的便血。如果怀疑是肠道内部的问题,如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做结肠镜等检查,此时可能需要转诊到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等相关科室。

配合检查:就医时,患者要如实向医生描述便血的情况,包括便血的颜色、出血量、出血与排便的关系、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检查,如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等。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这些检查,以便明确病因。例如,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诊断肠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检查前需要做好肠道准备,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准备。

遵医嘱治疗:一旦明确病因,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如果是痔疮、肛裂等疾病,可能采用药物治疗、坐浴等保守治疗方法,患者要按时用药、注意肛门局部卫生。如果是肠道息肉,可能需要在结肠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手术。如果是肠道肿瘤,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拉屎拉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痔疮、肛裂、肠道息肉和肠道肿瘤。每种病因都有其特点,如痔疮出血多鲜红且与肿物脱出有关,肛裂伴有剧痛,肠道息肉早期可能无症状,肠道肿瘤可能伴有多种全身症状。当出现便血时,要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科室,配合医生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障身体健康。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