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蹚水10秒钟,血吸虫就可能钻进身体!"2025年8月,随着全国多地进入汛期,中国疾控中心紧急发布血吸虫病预警。在湖北、湖南等长江流域省份,洪水导致钉螺(血吸虫中间宿主)随水流扩散,多地报告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在抗洪抢险、田间劳作甚至儿童戏水时,因不了解防护措施而中招——血吸虫尾蚴仅需10秒就能穿透皮肤。这种"隐形杀手"究竟该如何防范?

️ 一、血吸虫感染:从皮肤钻进体内的"闪电战"

1. 感染速度快得惊人:血吸虫尾蚴在水中遇到人或动物皮肤,10秒内就能完成钻入。即使短暂洗手、洗菜也可能中招,曾有案例显示,儿童光脚踩水坑后感染。

2. 洪水加剧传播风险:汛期钉螺随水流扩散至原本无螺区域,被淹没的厕所、畜栏粪便污染水体,形成新的疫区。湖北某地洪水后退,钉螺分布面积扩大近一倍。

3. 症状隐蔽易误诊:感染后14-84天(平均40天)可能出现发热、腹泻、肝脾肿大,常被误认为流感或食物中毒。急性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迅速发展为致命重症。

血吸虫感染

️ 二、汛期防护三大铁律

1. 远离疫水:禁止在河滩、池塘等可疑水体游泳、洗衣、戏水。若必须涉水(如抗洪),需穿长筒胶靴、防水裤,皮肤裸露处涂抹防蚴灵药膏(防护4小时)。

2. 紧急处理有讲究:接触疫水后立即用清水冲洗,12小时内用肥皂反复擦洗接触部位。若出现红色刺痛疹点(尾蚴钻入痕迹),需就医检查。

3. 用水安全无小事:不喝生水,临时用水需煮沸或按50公斤水加1克漂白粉消毒。湖南某家庭因暴雨后直接饮用井水,全家感染。

️ 三、感染后救命指南

1. 马上就医:告知医生疫水接触史,要求做血吸虫免疫学或病原学检测。吡喹酮是特效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 预防性治疗很关键:防汛人员、灾区群众可在接触疫水后1个月服用吡喹酮预防,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蒿甲醚。

3. 警惕慢性化危害:未治疗可能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硬化和腹水。安徽一名渔民因反复感染未规范治疗,最终需肝移植。

️ 结语:

从认识血吸虫"10秒感染"的恐怖速度(皮肤穿透),到汛期严守"不接触+严防护+安全用水"三原则(胶靴、药膏、煮沸),再到感染后的科学应对(及时检测、规范用药),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健康。记住:洪水退去时,血吸虫威胁仍在,防护意识绝不能"退潮"。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