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牙龈出血的困扰,却不知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有4个关键原因值得大家关注。不注重口腔清洁会使牙龈受刺激;刷牙的力度和工具使用不对,易伤害牙龈;一些全身性疾病会牵连口腔健康;部分药物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的情况发生。

口腔卫生不良

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口腔卫生不佳时,牙菌斑容易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堆积。牙菌斑是一种由细菌、食物残渣和唾液中的成分混合而成的粘性物质。如果不及时清除,牙菌斑会逐渐矿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质地坚硬,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发炎,进而引起出血。例如,有些人刷牙不认真,每天只是匆匆刷几下,牙齿的各个面都没有清洁到位,久而久之,牙菌斑和牙结石就会大量积累,牙龈出血的情况也会频繁出现。

食物残渣残留:进食后,如果食物残渣残留在牙缝和牙龈周围,会为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的过程中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和牙龈,破坏牙龈组织的健康。比如,吃了肉类等纤维较多的食物后,如果没有及时用牙线或牙签清理牙缝,食物残渣就会嵌塞在牙缝中,时间长了就会引发牙龈炎症和出血。

牙龈出血是怎么回事

刷牙方式不当

刷牙用力过猛:有些人认为刷牙越用力越干净,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刷牙用力过猛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牙龈是比较脆弱的组织,过度的外力刺激会使牙龈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比如,使用硬毛牙刷并且用力横刷的人,很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的问题。因为硬毛牙刷本身就对牙龈有较大的刺激,再加上用力横刷,会像锯子一样切割牙龈,使牙龈受到严重的损伤。

牙刷选择不合适:牙刷的刷毛太硬或刷头太大都不适合。硬毛牙刷会刺激牙龈,而刷头太大则可能无法清洁到牙齿的各个角落,同时在刷牙过程中也容易损伤牙龈。例如,儿童使用成人的牙刷,由于刷头过大,刷牙时很难灵活操作,而且容易碰到牙龈,导致牙龈出血。另外,一些人长期不更换牙刷,刷毛变得粗糙、变形,也会对牙龈造成伤害。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当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时,牙龈出血就会比较常见,而且出血往往不易止住。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机制受损。即使是轻微的牙龈刺激,也可能引起大量出血。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例如,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些激素的波动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使牙龈更容易发炎、出血。孕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组织对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

其他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牙龈组织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的牙龈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引发炎症和出血。此外,一些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

药物影响

抗凝血药物: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但同时,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牙龈出血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副作用。患者在刷牙或咀嚼食物时,牙龈可能会出现少量出血的情况。

其他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导致牙龈组织变得脆弱,容易出血。例如,一些抗癫痫药物、降压药物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后,牙龈组织会逐渐增生、肥大,刷牙时容易受到刺激而出血。

牙龈出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口腔卫生不良是最常见的原因,牙菌斑、牙结石和食物残渣的堆积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和出血。刷牙方式不当,如用力过猛和选择不合适的牙刷,也会直接损伤牙龈。全身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导致牙龈出血。此外,药物影响,特别是抗凝血药物和一些可能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也可能是牙龈出血的诱因。因此,当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改善口腔卫生习惯,正确刷牙,同时关注自身的全身健康状况和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果牙龈出血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