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九院脑血管专家自曝确诊“脑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李轶近日在视频中苦笑着告诉网友:“大家好,我是李轶,我今年45岁,我也脑梗了。”
李医生晒出他的磁共振报告显示确诊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也就是俗称的“腔梗”,这属于脑梗死的一种,不过目前他属于无症状,所以还不需要进行治疗。
️ 为什么会得脑梗,脑梗有什么前兆,如何预防?
脑梗(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以下是关于脑梗的成因、前兆及预防的详细解答:
️一、为什么会得脑梗?
脑梗的核心病因是️脑部血管阻塞,常见原因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引发血栓,堵塞血管。
️危险因素: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年龄增长(50岁以上风险升高)。
️心源性栓塞
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肌梗死)导致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
️危险因素:心脏病史、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等。
️其他原因
️小血管病变:长期高血压导致小动脉硬化,引发腔隙性脑梗。
️血液高凝状态:如癌症、抗磷脂综合征、长期服用避孕药等。
️血管炎或夹层动脉瘤:炎症或血管壁撕裂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二、脑梗的前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是脑梗的“预警信号”,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需立即就医:
️突发肢体无力或麻木
一侧肢体(如手臂、腿)突然无力、沉重或麻木,可能伴随面部下垂。
️言语障碍
说话含糊不清、理解困难或无法表达(如“口齿不清”“词不达意”)。
️视力问题
单眼或双眼突然视力模糊、黑矇(如“眼前发黑”),可能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头晕或平衡障碍
突发严重头晕、站立不稳,或行走时向一侧偏斜。
️剧烈头痛
无明确诱因的突发剧烈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意识模糊
短暂性意识丧失、嗜睡或反应迟钝。
️注意:TIA症状可能自行缓解,但约1/3的患者会在短期内发生脑梗,需紧急评估风险(如CT、MRI、血管超声)。
️三、如何预防脑梗?
预防需从️控制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两方面入手:
️1.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目标值<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 mmHg)。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2.6 mmol/L(高危人群<1.8 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房颤: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利伐沙班)预防心源性栓塞。
️2.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
减少盐、糖、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
推荐“地中海饮食”:以鱼类、坚果、橄榄油为主,适量红酒。
️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
吸烟者脑梗风险增加2倍,酒精摄入男性≤25g/天,女性≤15g/天。
️控制体重:
体质指数(BMI)18.5-23.9 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3. 定期筛查与药物预防
️高危人群(如50岁以上、有家族史者):
每年体检: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
️房颤患者:
根据CHA₂DS₂-VASc评分决定是否抗凝治疗。
️4. 避免诱因
避免突然用力(如便秘时过度用力)、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可能升高血压的行为。
️总结
脑梗的预防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和️及时干预。若出现TIA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管理基础疾病,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记住:️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急救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及时溶栓或取栓可挽救生命并减少后遗症。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