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武汉一名博主上传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他用家养鹦鹉咬住一位小女孩松动的牙齿,不到几秒钟就成功“拔牙”。看起来像一场有趣的互动,孩子也没表现出明显痛苦,视频气氛轻松愉快。但医生看到这种做法却表示担忧:鹦鹉作为动物,嘴巴和爪子都可能携带病菌,其中最令人警惕的,就是“鹦鹉热”。

这并非大惊小怪,而是对公共健康的科学警告。

️什么是“鹦鹉热”?一种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

“鹦鹉热”的医学名称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Chlamydia psittaci infection),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病。顾名思义,这种病主要由鸟类,特别是鹦鹉、八哥、鸽子等传播给人类。

人类感染鹦鹉热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

吸入被污染的鸟类羽毛、排泄物或分泌物中的病原体;

与鸟类近距离接触时被啄咬或抓伤;

接吻、亲昵等“高亲密度”接触。

一旦感染,人体表现出的症状和肺炎类似,包括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乏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呼吸困难,甚至多器官受损。

️儿童抵抗力弱,更容易感染

尤其是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某些致病菌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接触到携带病原体的鹦鹉,其患病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都可能比成人更高。

口腔内有伤口或松动牙齿的孩子,如果直接接触到鸟类嘴喙上的细菌或分泌物,病菌很容易通过伤口直接进入体内。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多项医学研究和临床病例中都出现过的真实情况。

️“创意拔牙”并不安全,还有这些健康风险

除了鹦鹉热,动物为人拔牙还可能带来以下风险:

️细菌感染

鹦鹉的口腔中可能携带沙门氏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微生物,一旦接触到儿童口腔伤口,很容易引起局部或系统感染。

️出血和意外伤害

非专业拔牙很可能造成牙龈撕裂、过度出血,甚至造成邻牙损伤。

️心理影响

对孩子而言,动物拔牙虽然刺激,但也可能在日后形成对医疗程序的误解甚至恐惧,反而影响以后接受正规治疗。

️模仿风险

一些看似“好玩”的视频容易被其他家长或孩子模仿,引发一连串效仿行为,增加更多潜在伤害事件。

️孩子掉牙要科学处理,别图新鲜

乳牙松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安全处理:

鼓励孩子用舌头轻轻推动松动的牙齿,加快自然脱落;

饭后刷牙时轻轻带动松牙,不建议强拔;

如有出血、疼痛或牙齿位置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坚决避免使用非专业工具或动物参与拔牙。

此外,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告诉他们“有趣”和“安全”并不总是画等号的。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