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气象台7月16日6时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 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7月16日白天,陕西关中至黄河下游以南大部地区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安徽、江苏中南部、上海大部、湖北、湖南、江西西部、浙江中北部、四川盆地、重庆、贵州东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沿天山地区和南疆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陕西关中和汉中、山西西南部、河南中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重庆北部、四川盆地南部、内蒙古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40℃以上。
高温天气持续肆虐,多地气温突破40℃大关,气象台紧急拉响高温红色预警。大街小巷,人们纷纷寻找着阴凉之处,空调、风扇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避暑神器”。然而,面对如此极端的高温,仅仅依靠这些设备可能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高温天气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如何在这样的天气里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高温天气为何会达到40℃以上
️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是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系统之一。当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制某一地区时,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会不断增温,同时水汽也难以凝结形成云层,这就导致太阳辐射能够毫无阻碍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温度迅速升高。在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下,高温天气便会长时间维持,气温也容易攀升至40℃以上。例如,今年夏季,我国南方多地就处于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下,从而出现了大范围的高温天气。
️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取代了原本的自然植被。这些构筑物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性,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在白天,它们将储存的热量缓慢释放出来,使得城市的气温进一步升高。此外,城市中密集的人口和大量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热量,也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比周边郊区高出2 - 5℃,甚至更高,这也是导致城市高温天气更加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 高温天气对人体的危害
️ 中暑风险增加
中暑是高温天气下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身体的散热机制无法有效将体内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这就是先兆中暑;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轻症中暑,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则会引发重症中暑,如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患者的体温会迅速升高至40℃以上,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 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高温天气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人体会通过增加汗液分泌来散热。汗液的大量流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阻力增大,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高温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这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此外,高温还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烦躁不安,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高温天气的防暑降温措施
️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在高温天气里,应尽量避免在中午12点至下午3点这段时间外出,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段。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宽边帽子、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同时,要选择轻便、透气、浅色的衣物,有助于反射阳光,减少热量的吸收。
️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每天饮用1500 - 2000毫升的水,以白开水、淡盐水为宜。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运动饮料,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但要注意避免饮用含糖量过高的饮料,以免加重口渴感。此外,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该定时定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 营造凉爽的室内环境
室内是人们躲避高温的主要场所。在室内时,可以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降低温度。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一般以26℃左右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如果家中没有空调,可以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在地板上洒水等方式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
高温天气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就能够安全、健康地度过这段高温时期。让我们共同关注高温天气,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