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下,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出汗过多、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就可能引发“高温病”。这类疾病轻则中暑乏力,重则可能出现热射病、肾衰竭甚至死亡。面对高温,及时识别身体异常反应并科学预防,是保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高温病?常见类型有哪些?

“高温病”是对因高温导致的一系列身体损伤的统称。最常见的类型包括: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体内盐分丢失,引发肌肉不自主抽搐,尤其出现在手臂、大腿、小腿等部位。

️热衰竭:体温升高(但通常不超过40℃),伴有头晕、恶心、大量出汗、心跳加快等症状,是较重的中暑表现。

️热射病:最严重的一种高温病,患者体温可迅速升至40℃以上,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甚至器官衰竭,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

️这些高温病信号,不可忽视!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务必警惕高温病的发生:

明显的头痛、恶心、乏力。

大量出汗后反而皮肤变得干燥。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肌肉抽搐,尤其在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甚至突然晕倒。

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应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水降温,并及时就医处理。

️哪些人是高温病的高发群体?

并不是每个人中暑的风险都一样,以下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汗腺退化,容易热积在体内。

️婴幼儿:身体散热能力差,皮肤薄,易中暑却不会表达不适。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人,在高温下心脏负担加重。

️户外工作者:如环卫工、外卖骑手、建筑工人等,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易发生热射病。

️运动爱好者: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身体极易因水电解质紊乱发生中暑。

️医生提醒:高温天这样做,更安全

高温并不可怕,关键是预防得当。医生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及时补水,不等口渴再喝水

水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工具,高温天气下每小时应适当饮水150-300毫升,不建议大量一次性灌水。户外活动者还应适当补充淡盐水,避免低钠引发抽筋。

️2. 避开高温时段外出

上午11点到下午4点,是紫外线和地表温度最强的时候。尽量安排工作、锻炼等活动在早晚进行。若不得不出门,要穿浅色、透气衣物,佩戴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3. 室内降温不宜过度

使用空调时建议温度设在26℃左右,不要对着风口直吹。避免冷热交替过快,造成血管收缩紊乱,引发心脑血管问题。

️4. 不要忽视早期中暑表现

出现乏力、头痛、大汗等轻度中暑症状时,要立刻休息、降温并饮水,不要硬撑,防止进一步恶化为热衰竭或热射病。

️5. 家中备有基础药品或清凉饮品

可适当准备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等传统降暑药物,但使用前要查看禁忌人群,并咨询医生。

烈日之下,别把“热”当作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高温病就像隐形杀手,来得快、后果重。掌握识别信号,学会科学防护,才是真正对身体负责的态度。高温季节,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留出一份清凉的空间。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