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山东烟台一则有趣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一位女子嫌中药太苦,竟想出用一次性手套裹住舌头喝中药的“奇招”,本以为这样就能避开苦味,没想到舌头前面麻木了,舌根却依旧能尝到那股难以言喻的苦味。这看似诙谐的一幕,也让我们不禁好奇,中药为啥就这么苦呢?
中药苦味的主要来源是其含有的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化学成分。生物碱是中药里常见的一类成分,像黄连里的黄连素、苦参里的苦参碱,它们大多具有显著的苦味。生物碱在植物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能抵御昆虫和动物的啃食。当我们把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喝进嘴里,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就会捕捉到这种苦味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让我们产生苦的感觉。
黄酮类化合物也是中药苦味的“贡献者”之一。许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都含有黄酮类成分,比如金银花、丹参等。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味道苦,还具有一定的涩味。它们在中药里有着多种药理作用,像抗氧化、抗炎等,虽然对我们身体有益,但那苦涩的味道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萜类化合物同样不容小觑,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理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如薄荷、陈皮等,含有萜类成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萜类都有宜人的香气,有些萜类就带着苦味,在中药发挥作用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味蕾带来了挑战。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中药的苦味和其功效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古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苦味具有能泄、能燥、能坚的特性,“能泄”指的是苦味可以清热泻火、通泄大便、下气降逆;“能燥”是说苦味能燥湿,对于体内湿气重的情况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能坚”则表示苦味能坚阴,有泻火存阴的功效。比如我们常见的苦味中药黄芩,就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黄疸、泻痢以及肺热咳嗽等病症。
虽然中药苦味难咽,但为了治病养生,我们还是得勇敢地喝下去。如果实在觉得苦,也有一些小方法可以缓解。比如喝完中药后,马上用温水漱口,清除口腔里残留的药液;或者吃一颗冰糖、话梅等甜食,中和一下苦味。不过要注意,不要在喝中药的同时吃甜食,以免影响药效。
山东烟台这位女子的经历让我们在欢笑之余,也对中药的苦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次再面对那碗黑乎乎的苦药时,或许我们能多一份理解和勇气,毕竟这苦味里藏着的可是健康的密码。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