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在体检时被告知血小板低,却对此一头雾水?血小板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低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那么,导致血小板低的原因是什么,它又会引发怎样的危害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为你解答这些疑问。
血小板低的原因
生成减少:血小板的生成主要依赖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当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时,巨核细胞的生成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就包括血小板。此外,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会使骨髓被大量异常细胞占据,正常的巨核细胞生成受到影响,也会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某些药物如化疗药、氯霉素等,可能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破坏增加: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常见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会使血小板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异物而遭到破坏。此外,感染也可能引发血小板破坏增加。比如,病毒感染时,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附着在血小板表面,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也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进而破坏血小板。
分布异常:当脾脏肿大时,大量的血小板会被滞留于脾脏内,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脾脏淤血肿大,可使血小板在脾脏内的滞留增加,从而出现血小板降低的情况。
血小板低的危害
出血倾向: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降低时,人体的止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可出现瘀点、瘀斑,就像皮肤上突然出现的青一块紫一块,轻轻碰撞就可能出现大片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也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鼻出血,刷牙时牙龈出血不止。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导致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可出现血尿;颅内出血虽然相对少见,但却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影响手术及创伤恢复:如果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或遭受创伤,血小板低会增加手术及创伤部位出血的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导致手术难度增加,术后伤口愈合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血小板不仅参与止血,还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低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增加感染的机会。
引发贫血: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由于血小板低引起的反复出血,会使人体丢失大量的血液,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发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血小板低的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一般停药后血小板数量可逐渐恢复。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它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也可用于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用药。
输血小板:对于血小板严重降低且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输血小板是一种紧急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输入血小板,可以迅速提高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达到止血的目的。但输血小板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等,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
其他治疗:一些中医中药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有关,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血小板数量。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受伤,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
血小板低可能由生成减少、破坏增加、分布异常等原因引起。其危害包括出血倾向、影响手术及创伤恢复、引发贫血等。针对血小板低,可采取病因治疗、输血小板等治疗方法,中医中药也有一定辅助作用。了解血小板低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