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却没当回事?其实,牙龈出血可能不只是口腔卫生问题,还可能是四种疾病的信号。了解这些疾病,对于我们及时关注自身健康至关重要。接下来,带你深入探究这背后的秘密。

牙龈炎

病因:牙龈炎是导致牙龈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堆积。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它不断滋生并释放毒素,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而牙结石则是矿化的牙菌斑,更加坚硬,会进一步损伤牙龈。

症状:患有牙龈炎时,牙龈会变得红肿,颜色通常由健康的粉红色变为暗红色。刷牙、咬硬物甚至轻轻触碰牙龈时,都容易出现出血现象。此外,患者可能还会感到牙龈局部痒、胀等不适。

牙龈出血要警惕四种病

危害:如果牙龈炎不及时治疗,炎症会逐渐加重,可能会发展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数量减少。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数量减少会使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患者不仅会有牙龈出血,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大量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这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还会浸润牙龈组织,使牙龈肿胀、出血。除了牙龈出血,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轻微的创伤就可能导致出血不止,牙龈出血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而且出血往往比较严重,难以自行停止。

糖尿病

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液循环。牙龈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导致牙龈出血。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杀菌能力减弱,进一步加重了牙龈炎症。

症状表现:除了牙龈出血外,糖尿病患者的牙龈炎症通常比较严重,牙龈红肿、疼痛明显,还可能伴有口臭。同时,口腔黏膜也可能出现干燥、溃疡等症状。

相互影响:牙龈炎症又会反过来影响糖尿病的控制,炎症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难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形成恶性循环。

肝脏疾病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发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这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脾功能亢进:在肝脏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脾功能亢进。脾脏会破坏过多的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减少,进一步加重凝血异常,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

其他症状:除了牙龈出血,患者还可能有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表现,提示肝脏功能的严重损害。

牙龈出血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牙龈炎是口腔局部问题,通过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洗牙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而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肝脏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现牙龈频繁出血且不易止住,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贫血、皮肤瘀斑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尽早治疗。我们不能忽视牙龈出血这个小症状,它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只有及时关注和处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