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性在自我检查乳房时,会摸到里面有硬块,心里不免担忧是否正常。其实,乳房内出现硬块有多种情况,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生理性硬块的成因

️激素波动影响:女性体内的激素波动是导致生理性结节出现的常见原因。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引起纤维腺体组织的周期性变化,如腺泡增生、胶原蛋白重构等,从而使乳房出现局部水肿、张力改变,可能摸到硬块。这种硬块通常与月经周期有关,在月经前可能更明显,月经结束后会有所缓解。

️结构变异及生理改变:乳房的基底膜波动、间质流体力学变化等也可能导致结构变异,激活机械感受器,让人感觉有硬块。这些生理性的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触诊特征及与月经的关联

️触诊判断:生理性硬块在触诊时通常质地较软,边界相对清晰,活动度较好。而且,其硬度和大小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

️月经关联:仔细观察硬块与月经的关系是判断其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如果硬块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变化,大概率是生理性的;若与月经周期无关,或持续存在且有增大趋势,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恶性硬块的特征

️外观特征:恶性硬块可能具有一些异常特征,如边界模糊,与周围组织粘连;还可能出现微钙化,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细小的钙化点。

️血流及生长情况:恶性硬块周围的血流信号可能比较丰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此外,硬块的纵横比可能大于1,还可能导致皮肤改变,如橘皮样改变、酒窝征等。

影像学鉴别方法

️常规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钼靶等。超声可以观察硬块的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等情况;钼靶则对微钙化的显示更为敏感。

️新技术应用:一些新兴的检查技术,如声辐射力成像、光声断层扫描、量子点标记、纳米机械探针等,能更精准地鉴别硬块的性质,为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临床诊断路径

️三阶梯诊断:临床通常采用三阶梯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触诊、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通过逐步排查,确定硬块的性质。

️BI - RADS分类:BI - RADS分类是一种常用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它根据检查结果对乳腺病变进行分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分类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进一步检查:对于可疑的硬块,可能需要进行液体活检、靶向穿刺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进行分子分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乳房健康是女性关注的重点,了解乳房硬块相关知识,能让女性更好地呵护自己。对于乳房硬块,不能盲目判断,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必要时及时就医。

总之,乳房捏着有硬块不一定是异常情况,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发现乳房有异常硬块,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以保障乳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