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背后,席卷法国艺术文化场域的数场风暴 旗帜与资金的较量(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中国有利还是有弊) aspcms.cn

2025年9月22日,马克龙在联合国宣布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消息迅速成为法国媒体的头条新闻。尽管法国不是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欧洲国家,但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的认可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主流媒体普遍认为这是外交上的重大转折。

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背后,席卷法国艺术文化场域的数场风暴

当天,在巴黎和其他一些城镇,一些市长不顾政府禁令,在市政厅悬挂起巴勒斯坦旗帜。据报道,约有86个城镇参与了这一行动。此前,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奥利维耶·福尔呼吁市长们这样做以示声援。然而,法国内政部警告说,公共建筑不得展示此类政治立场的旗帜,因为法国同时拥有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人口群体,存在社会紧张风险。

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背后,席卷法国艺术文化场域的数场风暴 旗帜与资金的较量

马拉科夫是一个位于巴黎近郊的小城,人口约三万,长期由左翼政党执政。这里的市长雅克琳娜·贝洛姆来自法国共产党,她在上周五开始让巴勒斯坦旗帜飘扬在市政厅。接到内政部的正式命令后,她拒绝遵从,并表示:“我们与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这在象征意义上至关重要。”

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背后,席卷法国艺术文化场域的数场风暴 旗帜与资金的较量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法国西南部的小镇莫莱翁-利沙尔。该镇的市长路易·拉巴多也在周五升起了巴勒斯坦旗帜,但很快被送上行政法庭。他在第二天撤下了旗帜,称这是对他思想自由的攻击。里昂、南特等大城市也出现了挂旗的情形,即使在巴黎,左翼市议员也无视市长的反对,在市政厅升起了巴勒斯坦国旗30分钟。

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背后,席卷法国艺术文化场域的数场风暴 旗帜与资金的较量

今年6月,尼斯市长克里斯蒂安·埃斯特罗西曾在尼斯市政厅悬挂以色列国旗,以表示对哈马斯人质的支持,但法院判决要求他将国旗移除。如果说纽约联合国的演讲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外交戏剧,那么法国城市的旗帜则是这场戏剧在社会肌理上的裂缝。

法国在欧洲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位置:既承认以色列安全的合法性,又保留对巴勒斯坦建国诉求的历史同情。这种双重姿态使得法国的艺术和文化领域经常卷入争议。

2024年5月初,东京宫的重要赞助人桑德拉·赫杰杜什宣布退出并停止资助。她表示不愿再与东京宫“新的、非常政治化的方向”产生关联,点名一场涉及巴勒斯坦议题的展览“提出了偏颇、误导性的历史观点”。这则声明引发了艺术圈和媒体的激烈讨论。

东京宫是欧洲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本次争议主要指向名为“过去的不安”的档案/纪录性展览。这个展回顾了从1960年代至1980年代间国际反帝国主义运动中的艺术参与与团结历史。策展人克里斯汀·胡里和拉沙·萨尔蒂通过私人收藏、口述史重建这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历史。

面对资助人的指控,东京宫管理层迅速发表书面回应,强调东京宫致力于呈现尊重多元观点的多样化项目,同时履行其公共服务使命。展览的部分内容在过去十年中已展出多次,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中东当前的悲剧事件产生了共振。

近百位法国及国际艺术界人物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东京宫的策展与学术自由,谴责抹黑与恐吓,并警告说若以资金作为直接刀刃去制约策展自主,将逐步侵蚀公共文化机构的存在空间。

近年来,法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在文化投入上面临压力,迫使博物馆与剧院依赖私人资助与企业赞助。这意味着,机构越来越容易被金主的价值观绑架。社交媒体时代,撤资不仅是财务问题,更是舆论武器。在面对争议时,机构不得不消耗大量精力来证明自身“中立”,而真正的批判性实践被边缘化。

当艺术机构展现巴勒斯坦历史与抵抗时,批评者将其标签化为“反以色列”,这可以说是对殖民权力结构的再次维护。真正的问题是谁有权决定什么是政治化。往往只有当艺术为现状背书时,才被看成是“中立”的。

德国在2022年卡塞尔文献展后进入高压舆论与治理的时期,围绕“反犹主义”的界线,德国文化机构频繁发生撤展、取消与人事风波。法国与德国的历史语境虽完全不同,但在2023年后也出现了个别巴勒斯坦相关活动取消的情况。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调整了一些活动,但并未回避相关主题,反而持续推出与加沙/巴勒斯坦有关的公共表达与展演。

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似乎给公共机构传递了一个更清晰的信号:在展览、论坛、驻地项目里讨论巴以、殖民史与人权似乎是合法且正当的公共议题,但这并不会自动把文化场域变成无风险区。“反犹主义”与“对以色列政府或殖民结构的批评”必须被明确区分。

法国“紧急援助流亡科学家与艺术家计划”(PAUSE)在今年夏天遭遇危机。一位来自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学生努尔·阿塔拉在社交网络上被指控发表反犹言论。她的入学资格被里尔政治学院取消,随后法国政府暂停了从加沙赴法的撤离接收项目。这一决定影响了众多艺术家和学者。

PAUSE项目旨在帮助在冲突、政权迫害或极端压迫环境中处于危险的科学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及其家属。此次事件引发的核心质疑是:一人的言论问题是否可以成为暂停整条人道疏散与学术、艺术庇护通道的理由?许多国际作家、知识分子、文化艺术界人士联合发声,要求法国政府恢复PAUSE项目。

过去一年里,巴黎政治学院的占领事件成为法国校园抗议的标志性时刻。学生们占据校内建筑并通宵留守,悬挂巴勒斯坦旗帜,要求校方调查、切断与以色列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合作。这一行动受到美国校园“加沙团结营地”的启发。校方两次请警入校清场,防止占领常态化。学生抗议蔓延至全国,揭示了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双重标准”。

法国高层话语从2024春到2025秋有可见的变化。2024年初期,法国在联合国场合与官方通道多用“立即且持久的人道主义停火”等表述。到2025年,法方更直接地使用“立即停火”,并把两国方案作为明确路径反复强化。马克龙在联合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讲话将“立即停火+两国方案”放到同一段政治框架里,这比2024年春更直接、更明确。

回看2024年春的巴黎政治学院与索邦等校园行动,它们把相关议题推到了法国主流舆论与政府高层的议程中心。学生们的抗议可能并不能改变政府的态度,但可以说他们的行动把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并提供了道德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