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久坐风险警示(女生出门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 aspcms.cn

国庆假期,杭州的秋风还没来得及沾染桂花的香气,就被一声刺耳的救护车警报划破。一个满怀欣喜来杭州旅游的女子,在坐了16个小时的动车后,心跳停了。

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人不是在运动中猝死,怎么在静止中,生命的大厦说塌就塌了?患者女儿描述:“我母亲是起来运动的时候,突然呼吸不畅,慢慢地就不可控制了。”前一秒还沉浸在对西湖美景的憧憬里,下一秒,母亲的呼吸就微弱下去,直至消失。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瞬间坠落,搁谁身上都得崩溃。

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久坐风险警示

浙大二院,这个在杭州人心中如同定海神针一样的存在,又一次上演了与死神赛跑的戏码。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周光居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一个院前就已经心脏骤停的患者。黄金抢救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紧急复苏措施无效,超过10分钟自主心跳仍未恢复。最终,他们果断启用了ECMO,那台传说中的“魔肺”,人工心肺机。ECMO基本上算是现代医学的终极武器之一,当一个人的心肺功能彻底罢工时,它就是那只强行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手。

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久坐风险警示

最终的确诊结果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突发肺栓塞。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比心肌梗死还要陌生,但其凶险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简单粗暴地说,长时间坐着不动,腿部血液流速变慢,形成了血栓。这个血栓就像一个潜伏的杀手,在你突然站起来活动时,它可能脱落,顺着血液一路狂奔,最终堵在肺动脉里。肺动脉一堵,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接着就是呼吸困难、心跳骤停,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

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久坐风险警示

我们总以为风险来自于那些看得见的刀山火海,没想到温柔乡里也藏着致命的陷阱。那个小小的动车座位,在16个小时里,悄无声息地变成一个酝酿死亡的温床。我们总在讨论996,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天,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动不动。我们以为这是休息,是在给身体充电。可这起事件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每个久坐者的脸上。它在说,你以为的休息,可能是在为身体埋雷。

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久坐风险警示

那位游客只是想趁着假期来看看魂牵梦萦的西湖,选择了现代快速的交通工具,在旅途中安静地坐着。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组合在一起,差点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一方面,我为杭州顶尖的医疗水平感到骄傲,医生们硬是把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人拽了回来;另一方面,我又感到一种深深的后怕和无力。现代生活给了我们无数便利,高铁让我们日行千里,网络让我们坐知天下,但这些便利背后似乎总有一些我们不曾留意或刻意忽略的代价。

女子坐16小时火车出游突发心脏骤停 久坐风险警示

经过4天的精准治疗,患者转到了普通病房,情况良好。“情况良好”这四个字背后是ECMO的轰鸣,是医护人员不眠不休的奋战,是一个家庭从绝望到重燃希望的煎熬。患者女儿说:“等妈妈康复出院后,想去西湖。”西湖还在那里,断桥也未曾残雪,但这趟旅行风景还没看,却先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这趟杭州之旅代价太大了。或许以后她们再回忆起杭州,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苏堤春晓,不是雷峰夕照,而是浙大二院急诊室里那盏彻夜通明的灯。这也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杭州记忆”,虽然苦涩,但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医生最后提醒,旅途返程要注意久坐带来的风险,坐一两个小时就要起来活动,动动腿脚,不要缺水,不要让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这些话朴实得就像是父母在耳边的唠叨,但我们最容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们总觉得意外是故事,是新闻,离我们很遥远。自己的身体是铁打的,熬个夜,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算得了什么?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那个在16小时动车上心脏骤停的女子,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她的遭遇不是一个可以一笑而过的“爆料”,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严肃警告。

别再觉得坐着不动是福气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背后是血液的流动,是心肺的呼吸,是每一个细胞的鲜活脉动。站起来,走两步,哪怕只是去接杯水,去一趟洗手间。这个简单的动作,在今天看来,或许比你吃任何保健品都来得重要。

至于那位康复中的女士,希望她能早日看到西湖。那片被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过的湖水,在经历了这场生死考验后,在她眼中一定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景。毕竟,对于一个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来说,世间所有寻常的景致,都自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