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5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首部白皮书,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了会议。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林晋文表示,北京正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创新构建“就地保护+科学修复+全民共享”的生态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目前,北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突破91%。79处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地串联成网,延庆野鸭湖、门头沟褐马鸡栖息地等关键生态廊道实现贯通,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还将积极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北京不仅是市民“推窗见绿”的绿色家园,也是野生动物安全栖息的生态乐园。
自2025年以来,北京在城市公园、林地绿地区域内保留较大面积且具有良好联通性的区域,通过保留枯木落叶、恢复乡土植被、搭建本杰士堆和昆虫旅馆、悬挂人工鸟巢、改造小微湿地等措施,建成自然带558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为刺猬、松鼠、昆虫、鸟类等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留下栖息繁衍的空间。近年来,还针对黑鹳、褐马鸡等重点物种专门设立了野生动物保育小区。今天,北京市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丁香叶忍冬的保护小区在门头沟区清水镇正式挂牌。
从物种监测、数据分析到公众参与,科技赋能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全链条解决方案。北京创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1500多台红外相机与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构建起生态感知神经网络,各类保护地累计捕获生物多样性图像近百万张,智能识别常见植物1455种、鸟类283种。卫星追踪器的使用,科学记录了北京雨燕的种群动态和迁徙规律。国内首个上线的“古树数字博物馆”收录了全市古树名木的基础信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线上古树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绿色记忆。通过科技助力,因地制宜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了从古树名木个体保护向古树名木生境整体保护的转变。
经过科学的监测和统计,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且全部为鸟类。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种种群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在全国建立了47处麋鹿迁地种群。
随着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疗养、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北京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北海公园鸳鸯戏水、翠湖湿地候鸟翔集,《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6处观鸟基地。密云北庄、房山佛子庄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花开北京”“京果飘香”“多彩京秋”“京华飞羽”四季品牌活动组成了花园城市的“文化名片”。此外,“森林音乐会”“二十四节气歌”等文化IP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活动,以年宵花为主的家庭园艺产品销售额超18亿元。3家森林疗养基地、19条古树主题游线让市民在自然之美中收获身心健康。随着“自然北京·发现”小程序的推出,越来越多市民朋友化身“自然之友”,用手机记录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故事。
京津冀晋蒙五地山水相连,草木相依,联防联控机制成效显著,森林防火、疫源疫病监测实现信息互通,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率达100%。北京通过支援周边地区建设有害生物防控体系,联合开展检疫专项行动,为华北地区2.8万平方公里生态屏障筑牢安全防线。这种跨区域协同保护模式,正在为全球特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方案”。
当城市天际线邂逅候鸟迁徙轨迹,当胡同烟火气交融山林野趣声,北京以林海为砚,鸟兽为墨,绘就“天人合一”的生态画卷。站在新的起点,以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北京将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同时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20处,加快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并积极推动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
打造生物多样性之都,是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事业。值此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也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携手行动,做首都生态资源的守护者、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共同建设万物共生、和谐宜居的美丽北京。
有记者提问关于北京自然带的实施情况。林晋文回应称,自然带的概念是北京首创,从2025年开始逐步探索自然带的建设,主要目标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护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生境,丰富人工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截至目前,北京共营造558处自然带,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各类自然带共建设本杰士堆2600余个、小微湿地700余处、放置人工鸟巢7800余个,昆虫旅馆3000余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75万株。监测数据显示,自然带内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这张《北京花园城市自然带》地图将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后续还将持续探索和推动自然带建设,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自然带建设和自然教育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