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网购退货背后的骗局 运费险成骗保工具
您在网上购物时,是否会选择购买“运费险”?或者优先选择已经购买“运费险”的店铺下单?最近,不少用户发现,自己常买的网店突然不再赠送运费险了。
运费险最初在2010年推出,旨在降低消费者的退换货成本。这一险种逐渐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吸引顾客的标配。然而,十几年过去,运费险在优化购物体验的同时,也推高了退货率,甚至滋生了“虚假骗保”的“职业羊毛党”,增加了商家和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当各方失去积极性,运费险的未来在哪里?赔付机制的漏洞又该如何堵上?
数据显示,在电商销售中,鞋服、配饰等品类的退货率居高不下。有商家表示,关闭运费险担心订单减少、店铺评分下降;不关的话,退货量实在吓人。一位曾经经营女装店铺的电商经营者张某提到,女装竞争激烈,消费者货比三家很正常。但在“退货无忧”的模式下,有的顾客下单太冲动,同一款衣服,两种颜色各拍下3个码,寄到半路又退掉其中两件。除了女装,童装、男装、生活用品等品类的退货率也在逐年上升。从商家的角度来说,推出赠送“运费险”服务,每单保费成本增加约5元,如果退货率过高,会得不偿失。
运费险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对于商家,退货率提高增加了运营成本;对保险公司,赔付率高且存在被骗保的风险。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网店虚构交易骗取退货运费险理赔款的保险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今年1月,一家保险公司向警方报案称,部分退货运费险的物流信息与交易订单的下单人员、下单地址和退货时间等信息完全不符,有些订单的退货时间甚至早于收货时间,且这些异常订单集中在100多个店铺内。
警方发现,这些网店刚注册成功就立即获得了百余笔订单。在获取保险公司退货运费赔偿后,这些网店便不再有新订单。发货、退货的物流单据信息均为伪造,订单收货地址和退货发货地址有时相距几千公里。犯罪嫌疑人汪某利用开设的100多个网店账号,伙同彭某、陈某等人,以虚构交易的形式骗取退货运费险理赔款。他们先在道具店铺下单低价商品,上传虚假发货信息,再申请退货退款,并上传虚假退货物流信息,骗取保险公司的退运费险理赔款达300余万元。至4月底,警方已先后抓获汪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目前,汪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保险诈骗罪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其余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除了“虚假下单”骗保,现在小额“刷单骗保”也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具体而言,一些买家批量下单后恶意退货,套取理赔金与快递费之间的差价。我国刑法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以保险诈骗罪论处。
对消费者而言,没有运费险意味着试错成本变高,可能降低购物欲望。但有人利用运费险“薅羊毛”、商品退换率过高等问题确实让商家叫苦不迭。怎样在不“误伤”消费者的同时打击骗保行为呢?目前已有平台推出了降低商家运费险的措施,如简化退换货步骤、判定异常账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法律专家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保费或规定免赔率、完善消费者的平台信用分等方式综合治理。业内人士还建议,电商平台之间应打破“信息孤岛”模式,让在某一平台有过不良行为的账号也能在其他平台被迅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