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正当时 服务消费引领增长
今年“五一”假期,消费市场表现活跃。5天假期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14.66亿人次,同比增长7.9%。全国国内出游人数为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总花费达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以文旅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显示出我国消费扩容提质的巨大潜力。
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当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这一特点在部分一线城市尤为明显。例如,一季度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3%,但服务性消费额在信息服务和文体娱乐服务等带动下增长了4.7%;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8%,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供给端看,服务消费与生活性服务业紧密相关,而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消费的增长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并推动产业升级。从需求端来看,服务消费涵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等多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特别是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民生服务领域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
不同于传统商品消费的线性增长模式,服务消费具有频次高、可持续性强及创新空间大的特点。以文旅消费为例,研究表明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演艺活动每消费1元门票可以带动综合消费6.85元。今年“五一”假期,“票根经济”新模式兴起,通过小小一张票根串起了文体商旅消费链,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也打开了新的消费增长空间。
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且不可分离,这意味着体验感对于服务消费至关重要。扩大服务消费需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供需匹配度。
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共同推进,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领域,在创新中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有钱”和“有闲”是扩大服务消费的基础,既要千方百计为居民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还要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提供更多弹性错峰休假的机会。
今年“五一”期间,各地纷纷在创新消费场景上下功夫,通过各具特色的活动激发游客热情。比如,北京八达岭长城开启夜游模式,游客可以在文化街体验古今穿越;在湖南张家界、贵州梵净山、江西武功山等多个景区,机器人和机器狗受到游客追捧。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的应用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服务消费注入新动能。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技术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此外,还需切实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加强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网络欺诈、信息泄露等不法行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使服务消费更加安心、放心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