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接诊7例,五一期间也有!为啥高温心梗也多?当心这些风险 春夏交替需警惕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外,两位患者家属交谈着。其中一位说:“我老公突发心梗,你们啥病呀?”另一位回答:“也是心梗,过节,给吓得不轻!”他们嘀咕几句:心梗不是多发生在冬天吗,怎么30多℃的天气仍不少见呢?截至5月3日,该院已救治7例心梗患者。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岑雪降对老龚(化名)及其家人说:“像你这样的情况,若外出旅游,突然发病就很危险了。”今年53岁的老龚自认为身体不错,已经好几年没有体检。他平时生活逍遥,每天吸烟,喜欢旅游。来医院前4天,他每天早上会一阵胸闷,但半小时左右会自行消失,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未引起重视。两天前晚上,胸闷再次出现并伴有胸痛,这次没有缓解。老龚感觉不妙,在家人陪同下赶到医院。急诊室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冠脉造影显示其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手术顺利植入支架,治疗及时恢复良好。
经历此次惊险,老龚感慨不已:“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还发现了糖尿病。如果早体检,早发现糖尿病,早治疗,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次危险了。”
无独有偶,60多岁的钟先生也不幸中招。过节晚上,全家围坐家宴。一高兴,平时不大喝酒的他喝了不少,情绪十分亢奋。随后出现胸痛、头晕、出冷汗等症状,赶紧来到医院。冠脉造影手术提示患者右冠状动脉中段起有大量的血栓影,医生迅速开通病变血管。家人看着钟先生转危为安,不由感叹:“想不到躲过冬天,却倒在春夏交替的日子里。”
事后了解到,钟先生有20多年抽烟史,医生认为隐患早已存在,喝酒和情绪激动仅是诱因。
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认为,心梗发生与气候、行为、生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夏交替时,心梗仍不少大致有以下因素:
气温“过山车”伤血管。进入五月前几天都在30多度,随后降温;昼夜温差超10℃,导致血管反复扩张收缩,易引发血管痉挛,已有动脉硬化者可能出现斑块破裂,诱发心梗。
突击运动存隐患。天气转暖后,部分久坐人群突然进行登山、球类等剧烈运动,心脏负荷瞬间增加数倍。特别是清晨低温时段,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时运动更易出险。
饮食失控埋祸根。节假日聚餐易摄入过量油脂和盐分,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高血压和血栓风险上升。
擅自停药风险大。临床发现近三成慢性病患者误认为“天暖血压自然下降”,自行减少降压药等药物的用量,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
防范不能松,王利宏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灵活穿衣护体温: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备好薄外套应对温差,尤其注意清晨、空调房等场景的保暖。
科学运动控强度:避免在清晨天气较冷的时候出门锻炼,而是选择傍晚时段进行快走、太极等温和运动,运动时保持能正常对话的强度(老年人锻炼心率建议不超过110次/分钟)。
智慧饮食防血稠:聚餐时先吃蔬菜垫底,限制饮酒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睡前可适量饮水(200ml温水)。
规范用药守健康:慢性病患者需每日监测晨起血压,药物调整必须经专科医生评估,切忌自行停药。
王利宏提醒道:“突发胸闷痛、左肩背放射痛、恶心冒冷汗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需立即拨打120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