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校方有必要正面回应4+4模式 招生标准引争议

2025-05-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被实名举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举报信中提到的肖某出轨对象董某某,因其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4+4”试点班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受教育经历,引发了公众对这一培养模式的广泛讨论。

国内常规的医学生培养模式需要攻读临床五年制(本科)、临床“5+3”一体化(本硕连读)或者临床八年制(本博连读),才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4+4”试点班则不同,它指的是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上4年医学教育。2018年,为培养多学科背景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协和医学院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推免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协和医学院推出医学“4+4”试点班,旨在打破此前医学教育主要基于生物学的局限,体现医学本源的多学科性,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首批录取的16名学生中,有7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3人来自清华,2人来自中科大,另有4人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境外名校,专业背景涵盖生命科学、地质、能源、环境、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协和“4+4”项目面临的主要争议在于招生标准与流程的模糊性。有网友质疑,董某某本科毕业于美国巴纳德学院,该校虽系精英文理学院,但并不符合当年协和“4+4”入学要求。此外,公众还对培养质量与临床能力存在信任危机。校方宣称“4+4”项目将通过高强度培养和严格分流机制保障质量,但对比国际标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4+4”项目要求500小时临床实习和200台独立手术,而协和既未公开具体考核标准,也未引入第三方监督,公众难以相信“速成博士”能承担起“性命相托”的重任。以董某某为例,其博士论文学术正文部分只有29页,与常规博士论文相比明显偏短,主题是妇科影像相关,而指导老师是骨科专业院士。

更值得反思的是,协和“4+4”毕业生因年龄优势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现象,本质上是对医学经验价值的贬损。当“年轻几岁”比“多三年临床积累”更具竞争力时,医疗体系可能正在为未来的误诊漏诊埋下伏笔。网友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对那些按部就班、用数千小时泡实验室、守临床的医学生不公平。但也有人支持协和的“4+4”试点,认为不应因为一个人否定整个项目。不过,协和医学院需要开诚布公回应舆论关切,而不是默不作声或进行灭火式的反向操作。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