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从凤冠霞帔到布衣麻衫——明代服饰里的社会万象

2025-05-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明代女性服饰体系承袭唐宋遗风,在形制与功能上形成独特规制。依据身份等级可划分为贵族命妇与平民女子两大服饰体系。命妇服饰制度尤为严格,其礼服系统包含凤冠、霞帔、大袖衫及背子四部分,专用于朝觐、祭祀等重要仪典。普通妇女则受"服色令"严格约束,礼服禁用金线刺绣,仅允许使用紫色絁布(一种粗丝织物);日常袍衫限定于紫、绿、桃红等次等色系,严禁僭用象征权贵的朱红、鸦青及明黄等色。

背子与比甲作为明代标志性女装,其发展折射出社会阶层的流动。背子形制分化明显:贵族阶层着合领大袖式,衣袖宽达三尺余;平民则穿直领窄袖款,便于日常劳作。比甲作为元代皇室遗产,至明中期完成民间化转型。这种无领无袖的长款马甲常以织金锦缎为料,长度多及小腿,《金瓶梅》中"遍地金比甲"的描写印证了其在市民阶层的流行盛况。

图源网络

明代女裙呈现"简-繁-简"的审美循环:初期沿袭宋元素雅风格,多着浅色无纹襦裙;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渐兴遍地金绣的奢华样式;至晚明则回归简约,多在裙裾底边一二寸处作暗纹装饰。裙内配饰膝裤颇具特色,这种从膝盖垂落的胫衣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常以暗纹绫罗精制,与外裙形成材质对比。

《金瓶梅》中服饰描写折射出正德年后社会风气的转变。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弘治年间"通袖织金"已成富家常态,至正德时期"衣身渐阔,褶裥愈繁",补子纹样从礼仪象征转为纯粹装饰。这种僭越现象在江南尤为显著,顾起元《客座赘语》指出南京地区"妇人衣饰僭拟妃嫔",可见等级制度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松动。

明代男性服饰呈现显著二元结构:官服体系严格遵循礼制,文武官依品级配不同补子;平民则受"布衣令"限制,《万历新昌县志》载普通民众"终岁衣白",仅能在黑白二色间转换。特殊群体如生员享有一定特权,其斜领大袖衫虽形制简朴,但通过袖身尺寸变化(从尺许到三尺余)实现身份标识,这种"以形代色"的规制成为明代服饰制度的创新。

巾冠制度最能体现明代服饰的等级弹性。网巾的普及颇具政治意涵:这种洪武年间发明的发网,既满足"去胡俗"的政治需求,又因廉价实用广传民间。文人雅士创制的飘飘巾、纯阳巾等四十余种样式,成为彰显个性的文化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官员燕居时亦喜着巾,这种"去冠易巾"的行为模糊了官民界限,客观上促进了服饰文化的交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