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莹:上海裁缝师傅(之四)
灯芯绒独特的绒面温暖柔软,是手感,也是一种情怀。
我自小在穿着上有“灯芯绒”情结。小学里,班主任把她孩子带到学校来,小姑娘穿一件蓝灯芯绒两用衫,领头上系着红领巾;我立在她旁边,像煞“野蛮小鬼”。中学里,我认得一个“有铜钿人家”的男孩——出身大资本家,那男孩读书好,穿条灯芯绒裤子,一点没有涕涕沓沓的样子。
一种孩子气,还有体面文雅的书卷气,就一直与灯芯绒联系在一起。我问裁缝师傅杨格里,现在还弄得到老底子那种全棉的深蓝或藏青颜色的灯芯绒吗?老想做件灯芯绒风衣,全夹,连帽,拉链,斜插袋,后背打上宽条复饰。晓得。杨格里说,一看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看多了,那种地下游击队员,穿件高领头绒线衫,外面套一件风衣,或者夹克;手插在斜插袋里,捏了把手枪,掏出来,说一句“我代表人民”。对。阿格隆已经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了。我说一句《地下游击队》的台词,杨格里便接口:我提议,他不能参加这次区党委交给我们的任务。把枪交给杰尔基。
这便是孩子气。还有怀旧。杨格里讲,诚心要弄,这种最老派的灯芯绒料作,还是有。常州有厂家生产。全棉。颜色么,当然就是深藏青了。说起灯芯绒,杨格里比我晓得的多。灯芯绒的织造工艺,其实就是两组纬纱交织的纬二重组织,表面形成纵向绒条,俗称“坑条”。灯芯绒的质感,就来自绒毛密度。细条灯芯绒,体现精致;粗条灯芯绒,更显粗犷。你算细腻的,选细灯芯绒,有道理的。老底子的灯芯绒,是全棉,现在棉织物都会代加涤纶、氨纶等化学纤维,提升弹性与抗皱性,还衍生出防静电、抗菌等功能性产品。你看哪能?我说我还是要老底子纯棉的。你属于复古风格。杨格里嘲我一句。说起来,又要说到莎士比亚。18世纪,灯芯绒算欧洲贵族专属服饰用料,莎士比亚曾用“Fustian”一词,讽刺浮夸奢靡。杨格里讲得有点扎劲,立在小铺子门口,点根香烟,洋泾浜英文法文一道上。灯芯绒的确有点故事。最早的说法是,灯芯绒的英语单词“Corduroy”源自法语“corde du roi”,直译为“国王的绳索”或“皇家条纹”。暗示其最初是皇室专用的高档面料。18世纪法国贵族穿着灯芯绒服饰,路易十四时期甚至将其价格与黄金等同。可能因纹理类似编织绳索而得名。英语“Corduroy”还有另一层含义,指“泥地上用木头铺排成的道路”。这种解释与灯芯绒的纵向凸起纹理相似。其耐用、防滑的特性,又被常用于工装或户外。到了19世纪,在英国,灯芯绒成为工人阶级的服饰,其“皇家起源”逐渐被淡化。到20世纪60年代,欧美流行披头士乐队,那个鲍勃·迪伦,牛气哄哄,他标志性的服饰,除了牛仔,就是灯芯绒。进入新世纪,灯芯绒的环保、天然材质被人重提,再度流行。
这件灯芯绒风衣,是我和杨格里都比较称心的。除了那根拉链。杨格里用了老式的铁质细拉链。拉起来总有点迟滞感。杨格里讲,你要复古,我就专门找来一根旧拉链。老底子的辰光,用一点肥皂,在拉链上划拉几下,拉链就好拉了。那也太复古了吧。我说,你是抠门。杨格里笑道,省两个铜钿,也是当年的做派。
这件风衣穿了不到两年,斜插袋的袋口下部有开裂,不是脱线,是布料老旧的扯损。寻杨格里,哪能会这样不经穿。这就是全棉的缺点,杨格里眼睛盯牢我的右手。你的手整天在口袋里插进插出,难免磨损。摊开风衣,杨格里要做修补,是他的拿手好戏。有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朝我们彻底回到从前。
成衣做工里,人工开袋有技术含量,现在做袋口修补,杨格里说,吃功夫的,全是手工生活。一边戴上老花眼镜,中指套上顶针箍,穿针引线。那天,杨格里老有心相,跟我讲裁缝师傅的手工缝制技术:手工锁扣眼、钉纽扣、挑线补洞——那是用绣花手法修补破损。这件风衣,太普通,就做平缝,也就是基础直线,里面帮你衬了底,锁了眼缝。已经相当于特殊工艺了,一般用于西装驳领缝制、人工开袋等复杂操作。是看在灯芯绒的面子上。
灯芯绒独特的绒面温暖柔软,是手感,也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