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来自好奇心,心动了,则命长久也
生于1917年的贝聿铭之所以能够健 康长寿,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其拥有豁达开朗、乐观 向上的好心性。美籍华人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代表作 品有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 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等,被誉为“现代建 筑的最后大师”。
恩爱像筷永跟随
在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方面,贝聿铭和夫人卢爱玲
从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到相漓以沫、白头偕老, 一起度过了近一个世纪 的美好时光。生活上彼此体贴照顾,工作上相互支持 鼓励,如此幸福美满、恩爱有加的爱情故事也 堪称一段佳话。因此,贝聿铭夫妇也曾被欧洲媒体评为“最令人羡慕的世界十大名人神仙 眷侣”。
谈到爱情保鲜之术时,贝聿铭也有一套与众不 同的观点:“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从雅到俗、从 精神到肉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恋爱时是 心心相印,结婚后则是骨肉相连,婚姻越长久,骨
肉分离无法生存的感觉就会越深刻。恋爱时是一见 钟情,这个“情”是激情;结婚后则是日久生情, 这个“情”是亲情,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几十年 的婚姻光靠激情肯定不行,当激情消退后,只有亲 情才能牢牢维系。夫妻过日子就要像中国的筷子一 样,一是要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二是能同甘 共苦,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这样的婚姻才 能天长地久。”
为人处世向钱学
贝聿铭向来奉行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准则。一 次,贝聿铭在清华大学作演讲时,向在座的清华大 学莘莘学子提出如下感悟:“大千世界纷繁复杂, 为人处世其实很简单,我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 向钱学习!”www.huishou2du.com/post/11.html并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古代的铜钱 外圆内方,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人生 在世,面对打击磨砺,至刚则易折,必须灵活应 对,这是外圆的处世技巧。但做人必须有坚守的准 则,任外界环境变幻,信念、尊严、骨气这些底线 永远不能丢,这是内方的做人之本。缠树的藤长得 再高,可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因为缺少硬骨,风一 吹就弯了腰,只能永远让人看不起。激流中的巨石 在水的作用下棱角全无,但内心却坚实岿然,为人 处世亦应如此。古语“智欲圆行欲方,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
寄情山水养心性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早在少年时代, 贝聿铭就对游山玩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人到中年, 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不忘自己的兴趣和爱 好,经常给自己一个忙里偷闲的理由,一个人出门到 四处走走看看。只不过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所追 求的目标,并不全是那些名山大川之类的名胜和景 观,而是由着自己的兴致,随性所至。置身于广阔无 边的大自然,只要能避开城市的禁锢和人间的喧嚣, 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欣赏到别样的风光,就算是一座 无名的小山,一个偏僻的村庄,都完全有可能成为他 欣然前往的理想去处。
工作思考人不老
每当有粉丝问及养生秘诀时,贝聿铭总会提到一点,那就是“工作可以不让人老”,并笑称:“我就 是个劳碌命。”贝聿铭一生痴情和专注于自己挚爱的 建筑设计事业,创作出无数堪称完美的经典之作。耄 耋之际,他从美国回归故里,创作出收山之作——苏 州博物馆新馆。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埋头工作,有时 甚至一直忙碌至凌晨。百岁之后,听新闻、读报纸、 看杂志,仍然是贝聿铭每天必做之事。毕生热爱学 习、勤于思考的他,时刻敏感地关注着建筑行业的新 动向,确保思想和学识方面能够与时俱进。而这也成 为其永葆创作灵感和艺术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学者培根曾经指出:“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 之时。”
读书赏乐好兴致
喜欢读书是贝聿铭从小就有的一大嗜好。小时 候,他常常躺在被子里看书,每每被故事情节所吸 引,一看就是大半夜。广泛的涉猎和阅读不仅让贝 聿铭培养起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 基础。艺术从来都是相通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一流 的设计大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博览群书。有 鉴于此,成名之后的贝聿铭经常告诫年轻的设计师 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注意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和充 实自己,这样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除了阅读之外,贝聿铭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 古典音乐。小时候,因为母亲吹竹笛,让他对民乐有了初步了解,也从此喜欢上了音乐。后来,贝聿 铭又开始迷恋西洋乐,第一次听贝多芬的作品,他 就被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从此便经常出入唱片店, 到处搜罗古典音乐作品。后来,他又养成了不同场 合听不同音乐的习惯。他认为,肖邦的作品更适合 工作场合听。而瓦格纳、马勒等人的作品,则又宜 于消遣和娱乐时欣赏。选自(逯富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