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发现:那些不讲究吃穿、不爱化妆打扮女人,有同一类父亲
常见的看法是:女生天生爱美。
不过,当你环顾四周,总能遇到那些对穿着、化妆毫不在意,甚至完全不喜欢打扮的女性。难道她们是因为懒惰吗?答案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看似不修边幅的女性,背后都有着同样类型的父亲。
**父亲的价值观**
在某档综艺节目中,黄志忠曾批评过一些爱化妆的男演员:“比起女人,他们比女人还像女人!”
你可能会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背后的原因是,传统的价值观和代代相传的经验告诉我们,男人崇尚的并不是“漂亮”,而是要更帅、更有力量;在外表打扮上,展现出“粗犷”才是“男性之美”。
而当这种粗犷、实干的风格影响到他们的女儿时,耳濡目染的女孩子们,往往会表现出似乎“不爱美”甚至“邋遢”的形象。
董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年轻时,她常常站在镜子前打扮自己,然而她的父亲却常常泼冷水:“无论土豆怎么装扮,还是土豆。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表面功夫上,不如提升一下内在。”
因此,董卿从小便深刻意识到,女性要依靠内在的才华,而非外貌。
你看,后来她便展现出落落大方的风范,甚至在面对困境时,依旧能泰然自若,展现出一种豪放气质。
再比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她的父亲苏大强极为吝啬,教会了她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外表不过是浮云。
因此,长大的苏明玉不仅性格洒脱,也不热衷打扮,永远保持着一种极端的“干净利落”形象。
这也正是荣格所说的“父权情结”,父亲作为女儿接触的第一个异性权威人物,其评价常常成为女儿衡量自己的标准。
你看,很多不注重外表的女孩背后,通常都有类似的父亲。父亲往往会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女儿,尤其是在她们小时候。如果父亲告诉她们外貌无关紧要,那么她们自然不会关注外在的美。
**父亲对女儿的重要性**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如果父亲的爱缺席,女儿可能会变得冷漠,甚至对世界失去兴趣。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展示回避”,意思是女孩为了保护自己,不愿意展示自己的外貌。这种行为表现为不爱打扮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还无法深刻理解亲情时,若她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董卿,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顺应了自己的天性,却被父亲泼冷水。在那个年纪,你会觉得父亲真的爱你吗?负面情绪或许会让你怀疑父亲是否关心你,但事情的真相未必如此。
如果父亲总是以“实干派”的标准批评女儿,让她们感受不到认可和爱,那么这种冷酷无情的态度可能会导致“自我展示回避”,她们也会缺乏展示自我的勇气。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得出结论:“长时间得不到父亲正向反馈的女孩,容易陷入‘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认可’的绝望情绪,最终放弃对外表的打理。”
所以,作为父亲,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拒绝外表与能力捆绑**
很多父亲会错误地认为,女性对美的追求就是“软弱”的表现。其实不然。
人类的多样性让我们既能拥有力量,又能欣赏美丽,我们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只有一个面向。
无论是父亲还是女儿,都不应该将女性的外貌与能力捆绑。女性的强大和她们热爱美丽,二者并不冲突。
如今,网络上有个热门梗,把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称为“六边形战士”,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拥有多重特质。
作为父亲,应该帮助女儿树立正确的美与能力观,让她们明白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压制孩子原本的选择,帮助她们健康成长。如果一味强调“美貌无用”,只会加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尼采曾说:“你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你既不是你父母人生的续集,也不是你儿女的前传。”
我们要打破这些固有的束缚,才能让女性在内外兼修中不断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