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默成长到金曲封后:孙盛希的音乐回旋镖人生
当聚光灯打在她颤抖的指尖,孙盛希紧抓着话筒,彩绘妆容下的唇瓣微微发颤。这是2013年《华人星光大道2》的总决赛现场,青涩少女的紧张几乎要冲破镜头——谁能想到,十年后的她,会以最从容的姿态捧起第3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华语女歌手奖杯,让“R&B歌后”的名号响彻华语乐坛?这场音乐冒险,藏着比童话更动人的真实成长叙事。
孙盛希重庆巡演现场
️被聚光灯灼伤的新人:在淬炼中野蛮生长
新人时期的孙盛希,展现了歌坛中青涩真实的成长姿态。
首张专辑宣传期做客电台,做完自我介绍后,准备好的宣传词像被按下删除键般消失在脑海,空气在长达十秒的沉默里凝固。即便到了第三张专辑,面对镜头时依旧会有些许紧张,连句完整的“请支持我的新作品”都需稍作调整才能自然说出。
孙盛希早期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尴尬地愣在那里,心里特别沮丧。”她笑着回忆这段“黑历史”,眼角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为了对抗镜头恐惧症,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表情管理。
当青涩的紧张感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纯粹的专注——这份蜕变,比任何华丽的舞台技巧都珍贵。
金曲奖对孙盛希而言,曾是悬在头顶的压力砝码。
《Boomerang》专辑封面
《希游记》专辑封面
首张专辑入围新人奖却铩羽而归时,她反复听着自己未获奖的作品找不足;《希游记》斩获最佳国语专辑奖后,外界的期待值却成了创作枷锁。直到《Boomerang》制作期,她在心中撕掉所有奖项清单——命运的反转就在此刻降临,当她不再迎合评审,反而赢得了整个乐坛的掌声。
首张专辑入围金曲新人奖时,孙盛希满心欢喜,“那个时候就很开心,觉得这个奖项对我的意义很大,给了我很大鼓励”。虽然遗憾未能获奖,但这份短暂的失落没有击垮孙盛希,反而鞭策着她继续前进。
在制作《女·人》专辑时,她更是投入大量精力,在音乐中剖析探索更立体的女性叙事。这张专辑的创作热忱延续至《希游记》,该作品最终入围并获第30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为孙盛希赢得无数掌声。
但荣誉背后,外界的期待值却逐渐成为她音乐创作的桎梏,让她陷入深思。
《希游记》之后,孙盛希着手制作《出没地带》。此时的压力如影随形,不过对孙盛希而言,“压力很大,想要做好的企图心也很大”——这份对音乐的执着,贯穿于她不同阶段的创作中,既是挑战的回应,也是艺术探索的驱动力。
直至《Boomerang》专辑制作期,她将“专注音乐创作、享受过程”的理念秉持于心,重塑了自己的创作心态——当她放下对奖项的执着追求,不再将评审的喜好作为创作的指挥棒,而是纯粹地与音乐对话、让灵感自由流淌。
这种返璞归真的创作状态,不仅让她在音乐中找到了久违的自由感,更让乐坛的音乐人们为之动容。最终,她以无懈可击的实力,夺得第3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华语女歌手的桂冠,完成了在聚光灯下的野蛮生长。
孙盛希斩获第3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华语女歌手奖
️不被定义的音乐炼金术:从模仿到风格造物主
孙盛希坦言早期创作的稚嫩。
“刚起步那会儿,我在创作上完全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怎么把脑海里的音乐想法变成现实。”那时的她,受限于创作能力,只能有什么写什么,看到好的作品就去模仿借鉴,很难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可贵的是,“我在音乐上从不‘挑食’,只要是好听的、有特色的音乐,都能吸引我。”
歌曲创作中的草稿
正是这份对音乐的多元热爱,让她成为华语乐坛最具包容性的创作者。
从以爵士为基底,融合摇滚、嘻哈、Motown、Funk和Disco等风格的《希游记》,到充满合成器与R&B的《出没地带》,她的专辑像座永不闭馆的音乐博物馆,每个角落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出没地带》专辑封面
《希游记-藏金版》专辑封面
“风格对我来说,不是用来束缚自己的标签,而是承载故事的容器。”
孙盛希SHISHI——有点循规又不按常理,冷静与热情之间、疼痛与愉悦之间,摇摆着、矛盾着、平衡着,从小在韩国长大的华侨,来台湾开发自己的音乐生命。
从韩国江原道到台湾追逐音乐梦的女孩,以《华人星光大道》作为出发点,经历一连串音乐与灵魂的游记。
“《希游记》的由来,取自经典名著《西游记》的谐音,其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最为人熟知。”
孙盛希想借由《希游记》开启每个人心中的冒险灵魂,带着实验精神跳脱日复一日的生活,“抛开框架,抓住生活中的出其不意,用心感受。”
在风格转型的阵痛期,她想要告别最擅长的苦情叙事。
“之前写的好多歌,不是在怀念过去,就是沉浸在痛苦和思念里。虽说这些情感很真实,但仔细想想,这样的情绪太多了。”“如果我一直写这样的歌,不仅我自己会陷入比较低落的情绪循环,听众听多了可能也会不开心。”
她开始捕捉生活里的细碎光芒:街角咖啡厅的猫咪、地铁口上下班忙碌的人们与艺人的即兴演奏,都成了灵感素材。
现场照
“我希望我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让大家听了想跟着节奏动起来。”
当《Boomerang》用灵动的节奏让听众忍不住摇摆,人们才惊觉,这个曾唱尽悲伤的女孩,早已蜕变成能传递快乐的音乐魔法师。
她的创作魔法离不开一群“音乐炼金术士”的助力。
和金曲制作人李欣芸与陈君豪采取不同以往的制作方式,借由同步录音带领大家回到实验室现场、即兴创作在此实验里琢磨乐句,激荡音乐火花;和剃刀蒋、米奇林碰撞出R&B新火花;到了《Boomerang》,与同龄音乐人迸发的创作能量,让专辑里的每个音符都带着鲜活的生命力。“好的合作不是互相迁就,而是撕开对方的创作盲区。”她深谙音乐化学反应的真谛。
孙盛希与剃刀蒋、米奇林
️舞台上的真实主义:瑕疵里藏着灵魂共振
巡演路上的孙盛希,像个与身体博弈的战士。生理期的疼痛、连轴转的疲惫、突发的感冒,这些在观众看不见的幕后频繁上演。
“出道以来到现在,我发觉很难一直维持最好的身心状态。但唯一最管用的就是随着当下的状态去应变”。平日里,她坚持体力训练,演出前尽量早睡,还会注意饮食,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做好保暖措施,用加湿器、喝温水、吃喉糖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都是她保障演出顺利的秘诀。
“舞台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
当《不要让我后悔》的旋律响起,台下歌迷比她更熟悉男生和声部分的歌词。这种超越技巧的情感共鸣,让她找到了音乐最本真的意义:录音室追求完美,但舞台上的LIVE演出,这种真实的互动让她上瘾。
集体疗愈的时刻,是歌手与歌迷灵魂的双向奔赴。舞台对孙盛希来说,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孙盛希重庆演出现场
同时,她也在酝酿更丰富的舞美、更大胆的合作,要把台北大型演出的震撼体验,带到内地歌迷面前。
️结语
Boomerang(回旋镖)划破长空的瞬间,划出的不仅是抛物线,更是孙盛希音乐人生的奇妙隐喻。那些曾以为“飞出去就会消失”的努力,终将有回响。
从录音室的工作狂到舞台上的能量体,从静默成长的追梦少女到摘得桂冠的金曲女王,这场音乐之路,恰如一场永不停歇的回旋——每一次抛掷,都是为了更壮丽的回归。
音乐无界,成长无终。而属于孙盛希的冒险,永远在路上。
重庆巡演大合照
撰稿:马诗蕊
摄影:姚苗
编辑:李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