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之死:死于锦江奉公第46年,死于小感冒?死前留下特殊遗嘱

2025-05-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1997年,董竹君在奉公46年之后,已年满98岁。当她度过97岁生日,迈入98岁高龄时,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下滑。多年来,董竹君的身体一直很健康,然而,为什么突然间会变得不行呢?她自己总结道:“大事都干完了。”的确,这一年,她的40多万字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终于完成,据说很快她便能看到自己的样书。

在处理完最后一件大事后,董竹君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她突然意识到,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她操心了。毕竟,她那时的重孙子也已经三岁了,而远在海外的重外孙们一个个都长成了英俊的少年。而国家的面貌也焕然一新——那年,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怀抱。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时刻,董竹君亲眼通过电视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一刻,这让她感到无比的幸运。

然而,唯独让她觉得遗憾的是:自己的老友们越来越少。5年前,她最敬爱的邓颖超同志去世了。当时,邓颖超的遗物处理小组特意送给她三样物品:一个铜龟、一双羊皮拖鞋、一对健身球。这些物品成为了董竹君常常拿在手中抚摸的宝物。

董竹君的儿子夏大明和三女董国瑛都认为,母亲的精神状态自从邓颖超去世后就开始变得不太好。夏大明回忆道:“那以后,她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话也越来越少。我们经常得喊好多遍‘妈妈’,她才听得见。”

邓颖超的去世对董竹君的打击尤为沉重。原来,董竹君曾经利用锦江饭店为革命提供掩护,组织多次安排邓颖超与她接洽。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当革命遇到困难,邓颖超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在她心中,邓颖超不仅是知己,还是最亲的亲人。也正因为如此,邓颖超去世后,董竹君在家中为她设立了灵堂,举行悼念仪式。

邓颖超的去世,也象征着董竹君那个时代的结束。从邓颖超去世开始,董竹君曾与之共事过的革命伙伴几乎都相继离世。某种意义上,邓颖超是董竹君的最后一位故友。

在1997年3月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采访了董竹君,记者曾问她:“作为连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您每次会议的提案都非常多,并且还曾获得优秀提案奖,您关注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呢?”董竹君回答道:“我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妇女问题。”接着,她讲述了自己对妇女问题的关注源自她的苦出身。她说:“我的苦不仅仅是个人的痛苦,小时候住在贫民区,周围环境也都很苦,从小我的思想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那时还没有意识到女性问题,但我已经对贫困不满,觉得男性女性,老老少少都在同样的困境中。”

董竹君深刻理解女性问题,始终认为女性要独立,首先必须经济独立,否则就无法真正独立。她通过镜头把这些见解留给了后世。采访后,董竹君逐渐失去了对世事的兴趣,她的精神开始变得消沉,儿子大明也注意到母亲的眼睛开始变得空洞无神。

董国瑛曾见母亲时也感到十分担忧,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打理家庭的鲜花。她浇花时的表情,仿佛只是完成一项任务,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享受花园时的喜悦。董竹君逐渐不再喜欢外出,总是待在家里。董国瑛一开始认为是天气寒冷的缘故,但母亲的手却热乎乎的,感冒并非原因。她逐渐意识到,母亲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太多留恋。

然而,夜晚的董竹君却显得更为精神。她的睡眠出现问题,经常在深夜醒来,甚至有时整夜未眠。她自己觉得,这是多年写回忆录的后遗症,精神上的巨大消耗让她无法走出往事。她在专访中曾说道:“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事能让我感到特别高兴或者特别伤心。人生的起伏总是不可避免,要随遇而安。”

然而,在夜深人静时,董竹君内心却常常波动。尤其是谈到她唯一的丈夫——夏之时,她的情绪便会变得起伏不定。

董竹君和夏之时的关系充满了波折,年轻时,为了与他在一起,她曾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青楼。婚前,她许下三项条件:不做小妾、资助她留学日本、支持她参与革命并管理家业。表面看,这三项条件是她为自己考虑,但她内心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她才能与夏之时白头偕老。

然而,董竹君未曾想到,最终不是她无法配得上夏之时,而是夏之时无法适应她的变化。她在日本留学期间,逐渐意识到丈夫并不像她预想的那样开明,他甚至因为担心她上课引来桃花而要求她退学。回到四川后,董竹君更深刻地认识到,夏之时并非自己期待中的新式革命者,而是一个传统的军阀。他的重男轻女和对家庭的冷漠让董竹君感到心寒。最终,董竹君为四个女儿的未来,毅然带着她们离开四川,回到上海。

离婚前,董竹君与夏之时已经分居了五年。这五年是董竹君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光,虽然经历了父母去世、家庭破产等重重打击,她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她明白了:与其在没有尊严的生活中继续忍受,不如在困境中挣扎,也要活得有尊严。

离婚后,董竹君以一个新的身份开办了锦江饭店,获得了李崇高的资助,开始了她的事业。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有不少人追求她,董竹君依旧未再步入婚姻的殿堂。她最终意识到,自己内心始终没有放下夏之时。

当得知夏之时被错误枪决后,董竹君不禁泪如雨下。她一直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结局。即便如此,她仍旧理解了:爱一个人,有时真的需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会完全意识到。而在此之后,董竹君听说夏之时再婚后依旧没有忘记她。她明白,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那个男人始终没有放下她。

董竹君对锦江饭店的感情也非同一般。这个“孩子”承载着她的心血,承载着她无数的努力与付出。尽管后来她将饭店奉公于新中国,但她曾经与饭店的那段历史却被切割。她一直坚信,饭店的历史应与她紧密相连。为了恢复这段历史,董竹君不顾年迈,四处奔走,终于成功恢复了饭店的历史。

此外,董竹君曾经历过数次牢狱之灾,尤其难忘的是她在狱中度过的70岁生日。她忍不住回想当时的屈辱和痛苦,这些回忆一直困扰着她。但每当想起这些,她也会因自己的孩子们而感到安慰。尽管她的几个女儿曾经历过婚姻的波折,但她始终相信,她的女儿们绝不会因为不顺利的婚姻而毁掉人生。

董竹君的晚年,唯一让她忧虑的便是她的子女们的幸福与成就,然而,最终她见证了女儿们的成功,大女儿成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二女儿成了教授,三女儿创办了八一制片厂,四女儿曾任洛杉矶图书馆馆长。她的儿子夏大明也是大学教授,对母亲十分孝顺。

最终,董竹君因长期的忧虑与感冒去世。临终时,她手捧着自己的自传,回望一生,并希望在她的墓碑上刻下:“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她的遗愿得以实现,追悼会上播放着她和夏之时曾共同喜欢的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她虽然未能活到100岁,但她的一生已经足够精彩,已经走得无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