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拥抱霸权?香港回归时他就想到了这天,其结局也早已被注定
李嘉诚出售港口的决定,面临着重大转折。当前摆在李嘉诚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彻底屈服于美国霸权,毫不犹豫地交出港口;另一条则是站稳立场,选择支持中国大陆。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根本的难度源于李嘉诚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从某一时刻来看,选择个人利益似乎更为合适,因为他已经年满96岁,倘若选择国家的立场,恐怕在余生中难以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报。至于受到的批评,对于这样一位年事已高的商人而言,或许并不算什么。毕竟,再怎么指责他,也最多只能指责几年。
至于后代如何应对,李嘉诚或许早已作出了思考。他可能认为,既然自己剩余的时间不多,就干脆扮演“坏人”的角色,把所有负面评价都留给自己。这样一来,后代即便做些微不足道的好事,也能被视为伟大的成就。因为从人性来看,即便是一个有些过错的“坏人”,总会有人心存感激。
另一方面,李嘉诚的性格决定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倾向于选择后者。这也是他在香港回归时,为了避免承担“爱国商人”的身份,刻意选择推辞的原因。当时,大家认为他是谦虚的表现,但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一推辞无疑是为今天的选择打下了基础。
李嘉诚是一个异常精明的商人,他一生中强调“我只是一名商人”,正是为了为未来的“在商言商”铺路。他通过这种“去政治化”甚至“去国家化”的方式,尽量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政治包袱。在他看来,“爱国商人”的形象有时反而是一种累赘。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这类包袱,李嘉诚才敢于在2015年做出撤资决定,尽管当时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需要资本支持,而他却将数百亿资产转向了英国。
当时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让许多国人感到愤怒和困惑。虽然这些操作在法律上并没有问题,但从道德上来看,却显得十分寒心。曾以“与其挽留,不如目送”来形容,言语中透着无奈。李嘉诚毫无包袱的姿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于政治的敏锐感知与灵活应对。在这方面,李嘉诚远超许多政治家,因此也常有人怀疑他背后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
而相比于2015年撤资事件,2025年出售港口的决定显得更加复杂。此时美国的因素也加入其中,而李嘉诚最终选择投向美国特朗普政府,这使得这场交易似乎有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有专业人士认为,李嘉诚在与美国的交易中可能存在某种默契,甚至有意配合美国打压中国。
李嘉诚出售港口的决定确实让人感到不安。因为他十分清楚,美国通过收购这些港口,可以加强其在拉美地区的战略布局,进而削弱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影响力。而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曾是中国在拉美合作中的关键节点,李嘉诚的出售行为,无疑是在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推波助澜。
然而,最令中国人难以接受的,并非李嘉诚出售港口本身,而是他对这一决定毫不犹豫,几乎没有任何内心挣扎。当美国提出收购时,李嘉诚直接答应,甚至没有一丝迟疑。这一举动令外界担忧:如果李嘉诚如此,其他中国商人是否也会同样对美国屈服?这无疑为美国在未来可能展开类似操作打开了一个口子,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
因此,李嘉诚的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对中国利益的损害,更可能在长远发展中埋下了隐患。也正因为如此,官方媒体对李嘉诚的呼吁,语气从最初的“莫天真、勿糊涂”转变为如今的“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言辞愈发严厉。
然而,李嘉诚对此却毫无回应,依然专心通过发布财报来维护股市,甚至取消了财报发布会,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反抗媒体的压力。他的行为已然表明,他坚定地选择了继续交割港口。李嘉诚的坚定选择,和他早年的经历及积累息息相关,尤其与他对美国的依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李嘉诚的早年经历中,逃离大陆、定居香港,成就了他今日的成功。虽然他从小生活艰辛,但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精于算计、追求利益的性格。他早年没有享受过大陆的优待,尤其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得他从小就把生存和赚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李嘉诚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思考:“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赚钱,不管用什么手段!”
李嘉诚对利益的渴望,成为了他做出所有决策的核心驱动力。可以说,在他的人生中,道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全力追求利益,他能够迅速积累财富,并通过“地租经济”等手段,将香港贫民逼入困境。对于他来说,“道义”不过是碍手碍脚的东西,无法为他带来财富。因此,他的字典里,从未有过“道义”二字。
若没有这一“唯利是图”的思想,李嘉诚不可能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也不可能在香港发展出如今日的商业帝国。正因为如此,李嘉诚常被批评为“为富不仁”,这也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嘉诚和霍英东家族的区别也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越来越少依赖国家支持。他的商业版图几乎全部集中在金融领域,积累财富后,国家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与霍英东家族相比,李嘉诚显然更独立,他的财富积累并不依赖母国的支持。
最终,李嘉诚的行为也反映出一种现实:对于李嘉诚这样的商人来说,国家对他而言几乎毫无影响力。与许多早期赴美的华人类似,他并未依赖国家资源,也不需要国家背书。对于这种商人来说,国家的情感支持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利益做出伤害国家的决定。
尽管国家的力量并非无计可施,李嘉诚的行为仍提醒我们,面对这样的商人,可能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国家可以效仿美国的做法,通过直接干预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可以借鉴美国对英伟达、台积电等企业的干预措施。
尽管如此,政府更多的做法还是在通过推进替代性的战略项目,如尼加拉瓜运河建设,来逐步削弱美国的战略优势。即使无法直接干预李嘉诚的行为,我们依然有方法应对,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代价。
最终,李嘉诚出售港口这一事件,必定对他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李家的后代可能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而这种“积恶之家必有余秧”的现象,亦可见一斑。李嘉诚的选择,深刻反映了商人、国家和时代之间的责任关系,也让社会更加关注这一问题的核心。